瞼結膜

瞼結膜

又稱瞼結膜層、瞼內膜,覆蓋在上、下眼瞼內和眼球前面的一層黏膜。是由復層柱狀上皮和少量結締組織形成的透明薄膜,襯在眼瞼內面的為瞼結膜,貼在眼球前的為球結膜。兩部分相互連續,在眼瞼閉合時,由結膜圍成的空隙稱為“結膜囊”,有保護和便於眼球移動的作用。球結膜與瞼結膜的轉折處稱穹窿結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瞼結膜
  • 含義:覆蓋於眼瞼內面的結膜
  • 起於:瞼緣
  • 止於:穹隆部結膜
概述:,相關疾病:,1、沙眼,2、瞼結膜炎:,

概述:

結膜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末梢,並有少量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滑潤眼球,以減少瞼結膜與角膜的摩擦,又分為瞼緣部、瞼板部和眶部。此結膜與瞼板連線緊密,不能推動,薄而透明,表面光滑,小血管呈垂直走行,並隱約可見瞼板腺。

相關疾病:

在上瞼緣有瞼板腺下溝,易積存異物,此處結膜易受物理、化學、生物等因子作用,發生急、慢性炎症,亦可發生瞼板腺炎。最常見的為沙眼。

1、沙眼

1)發生機制: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結膜面粗糙如沙粒而得名,是導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沙眼衣原體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染給他人,通過被病眼分泌物污染的水、飛沫及洗臉用具等媒介傳染,或被污染的手接觸眼部造成交叉感染,其中以水為傳播沙眼的重要媒介物。一旦感染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的重症患者,病程可以延續數年到數十年之久,最後致嚴重併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2)沙眼的診斷:
WHO要求診斷沙眼時至少符合下述標準的2條:①上瞼結膜5個以上濾泡;②典型的瞼結膜瘢痕;③角膜緣濾泡或Herbert小凹;④廣泛的角膜血管翳。我國現如今採用的是1979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沙眼制定的診斷標準:①上穹窿部和上瞼板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或濾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鏡或裂隙燈角膜顯微鏡檢查見角膜血管翳;③上穹窿部或/和上瞼結膜出現瘢痕;④角膜刮片有沙眼包涵體。在第一項的基礎上,兼有其他三項中之一者可診斷沙眼。
3)沙眼的分期:
1979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沙眼分期方法,即Ⅰ期(進行活動期)上瞼結膜乳頭與濾泡並存,上穹窿結膜模糊不清,角膜血管翳;Ⅱ期(退行期)上瞼結膜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分變為瘢痕,僅留少許活動病變;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瞼結膜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國際上MacCallan分期法:Ⅰ期(侵潤初期):瞼及穹窿部結膜充血,紅腫組織混濁粗糙有乳頭增生及胚胎濾泡,有短而稀疏的角膜血管翳。Ⅱ期(浸潤進展期):結膜充血,混濁增厚,乳頭增生顯著,結膜血管不可見,同時濾泡形成。乳頭多見於瞼結膜,濾泡多見於隆部結膜。Ⅲ期(瘢痕形成期):沙眼活動病變部分被吸收、破潰變為瘢痕,瘢痕可為白色線狀、網狀或片狀,瘢痕之間仍有活動性病變。Ⅳ期(痊癒期):活動性病變消失,完全結瘢呈淡灰白色,無傳染性。
1987年WHO為了在全球流行病學上控制沙眼介紹了一種新的簡單分期法來評價沙眼的嚴重程度:沙眼性炎症,濾泡:上瞼結膜濾泡5個及以上,且直徑大於0.5mm;沙眼性炎症,重度:炎症伴有50%以上瞼結膜增厚和血管模糊;沙眼性瘢痕:瞼結膜瘢痕形成,伴有白色纖維條索;沙眼性倒睫:至少有一根結毛摩擦眼球;角膜混濁:在瞳孔區出現明顯的角膜混濁。

2、瞼結膜炎:

病人自覺眼燒灼感,癢、異物感,有分泌物。檢查瞼緣充血、肥厚,瞼結膜輕度充血,螢光素試驗陰性,淚腺分泌作用降低1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