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苞鳳仙花

睫苞鳳仙花

睫苞鳳仙花(學名:Impatiens bracteata)為鳳仙花科鳳仙花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不丹等地,生長於海拔2,7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針闊混交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睫苞鳳仙花
  • 拉丁學名:Impatiens bracteata Coleb.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無患子目
  • :鳳仙花科
  • :鳳仙花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或下部具短分枝,無毛或上部被疏柔毛。
葉對生或上部互生,稀近輪生,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6厘米,寬2.5-4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被疏或較密的貼生短毛,下面沿脈被辯請鞏凝疏柔毛,側脈7-8對;葉柄長0.5-2厘米,被疏柔毛。
總花梗頂生,駝謎嫌勁直,長1.5-6厘米,或有時腋生;花較小,4-8個排成近傘形或頭狀的密總狀花序,花梗基部有線形苞片,苞片被長緣毛;花粉紫色或紫色;側生萼片2,披針形;旗瓣卵圓形,背面中肋具明顯的雞冠狀突起,頂端具彎小尖影敬笑;翼瓣近無柄,基部裂片小,圓形,上部裂片半卵形,背面具反折的小耳;唇瓣舟狀,距內彎,長8-9毫米;子房長圓喇乃拳形,具短喙尖;花葯鈍;蒴果橢圓形,兩端尖,無毛;種子倒卵形,扁,被毛。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700米的針闊混交林下。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度東北部(卡西山),不丹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鳳仙花的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
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嫌地燥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綻放出嬌美的花朵。
病蟲防治
斑點病
為害症狀:鳳仙花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說蘭棵鞏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坑企尖枯死,葉緣焦灼。廣東、雲南7—9月發病。
病原菌形態特徵:分生孢子器散生在葉面上,球形至近球形,大小82—102um。分生孢子卵圓形,單胞無色,內含油球1~2個,大小 3.0—5.0X 2.0—3.0(um)。
發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1)及時清除病落葉。(2)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