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包新聞

眾包新聞(Crowdsourcing Journalism),網路用戶參與新聞內容生產最為突出和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眾包新聞
  • 外文名:Crowdsourcing Journalism
定義,類型,用戶,屬性,參與動機,發展,意義,辨別,參與式新聞,公民新聞,

定義

“眾包新聞”源自經濟學領域的“眾包(Crowdsourcing)”概念。根據經濟學者的定義,“眾包”是一種依賴網際網路技術支持的新興商業生產模式。Howe是“眾包”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他認為所謂“眾包”就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公開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網路的做法”,本質上“眾包”是“大眾(Crowd)”和“外包(Outsourcing)”的結合。Brabham進一步對“眾包”概念做了拓展,他提出應當將“眾包”視作“一種調動線上大眾的群體智慧為特定組織機構服務的問題解決模式”。在新聞傳播領域,“眾包新聞”這一概念是伴隨著西方新聞機構仿效商業公司開展眾包式的新聞生產模式而被提出的。學者認為,“眾包新聞”是新聞機構藉助網路技術組織化地從用戶那裡獲取報導靈感、素材以及資金等幫助的一種新聞生產模式,它是新聞機構和用戶之間一種通力合作。

類型

在眾包新聞生產過程中,用戶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提供線索、分享觀點、發布照片、撰寫報導等。根據用戶所貢獻的性質不同,“眾包新聞”可以分為“眾包內容(Crowdsourcing content)”和“眾籌新聞(Crowdfunding Journalism)”兩個基本類型。
“眾包內容”是目前新聞機構普遍採用的一種新聞生產模式,大多數“眾包新聞”實質上即是“眾包內容”。它的做法非常簡單,就是新聞機構通過網路平台邀請用戶為新聞報導貢獻內容,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承擔包括訊息源、文字記者、攝影師、評論員等多種角色;“眾籌新聞”是通過向用戶募集資金來完成新聞報導一種眾包新聞形式。它的具體做法是新聞記者通過網路平台提出一系列新聞報導選題,用戶通過捐贈一定的資金來資助他們認可的報導選題,在設定的期限里,如果某一選題獲得預期的資助金額,那么提出該選題的記者就可以用這筆錢來進行報導。在眾籌新聞中,用戶扮演的角色相對單一,他們主要發揮“主編”的審核作用,決定新聞選題的生死。

用戶

眾包新聞由新聞工作者和用戶協作完成,用戶在眾包新聞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屬性

Muthukumaraswamy對衛報(Guardian)、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以及談點備忘錄(Talking Points Memo)等五家眾包新聞網的考察發現,不同眾包新聞網站所利用的用戶表現出顯著的屬性差異。衛報和談點備忘錄分別代表了兩種極端:衛報重視普通用戶的貢獻,它廣泛地從用戶那裡獲得多元的信息和觀點;而談點備忘錄作為美國最為活躍的政治新聞網站,它則只從作為專業人士的用戶群體(如律師群體、政策專家等)那裡獲取建議和幫助;其他三家網站則介於兩者之間。Brabham對用戶貢獻的文本內容進行了話語分析,他發現用戶表現出相當專業的水準,絲毫不比專職新聞工作者遜色,據此他呼籲新聞機構應當尊重用戶的勞動成果,給予他們應有的勞動報酬。

參與動機

動機理論認為,人們的某個行為都是出於一定的動機。因此用戶參與眾包新聞的行為,同樣是受到動機的趨使。Brabham的調查發現,當前美國用戶主要基於內部動機(如興趣愛好、自我肯定等)來參與眾包新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外部動機(如金錢或物質獎勵)對用戶毫無影響。事實上,Brabham認為外部動機對用戶的驅動效果可能更好,只是新聞機構並不願意為用戶提供外部物質的激勵。Aitamurto通過對用戶的深度訪談發現,參與眾籌新聞的用戶普遍是受利他而非利己的動機驅動,他們認為自身的參與行為可以促進公共利益的。Huberman對Youtube用戶的觀察發現,關注度是用戶參與眾包的一個重要動機,如果某個類型的視頻獲得較高的點擊率和下載量,那么用戶就會積極上傳更多該類型的視頻。
Jian和Shin以集體行動理論作為理論研究架構,探討了用戶為眾籌新聞網站Spot.us捐助資金的9個動機:利他主義、有趣、信仰內容自由、社會、社區、自尊、理解、形象,以及家庭和朋友。他們的研究發現,有趣、家庭和朋友是預測用戶捐助行為的顯著變數。他們的研究還指出,對於那些一次性新聞報導而言,眾籌新聞也許是一個非常好的資金補充方式,但是對於連續性報導,眾籌新聞也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為它往往難以為新聞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
此外,學者也發現用戶參與眾包新聞的動機,與他們使用媒介的動機具有很大重疊性,這些重疊的動機包括“學習知識和技能”“打發空閒時間”“認識新朋友”等。

發展

“眾包新聞”作為一個舶來品,目前已在我國落地開花,從中央到地方媒體都有開展眾包新聞模式的嘗試。我國眾包新聞的本土化嘗試,既包括報紙早期開設目前已經成為常規項目的“報網互動欄目”;也包括近期新聞機構開展的種種“新”新聞實踐,如新華社的“我在現場”、都市快報的“徵集啟事”;還包括記者個人在網路發起的眾籌新聞項目。表1為研究者對我國眾包新聞項目的梳理。
我國目前的眾包新聞實踐不僅起步早,發展至今也有了非常豐富多元的形式。其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報紙媒體開設的常規項目——“報網互動欄目”。這一欄目開設的背景,是近年來網路用戶生成內容不斷對我國報紙媒體的巨大衝擊。我國報紙媒體為套用戶生成內容所帶來的巨大挑戰,於是自2006年起,開始開設專門的欄目和版面來報導用戶生成內容。曾繁旭等學者把這一現象稱為“報網互動”,把這些欄目和版面稱為“報網互動欄目”。
雖然,在“報網互動欄目”之前,主流報紙也有開展眾包內容的行為,但這些行為比較零散、帶有偶然色彩,例如某些報紙在報導“兩會”這樣重大政治新聞時,有時會上網收集網民的意見進行報導。“報網互動欄目”的出現,則意味著我國報紙開始常規性地實踐眾包內容的新聞生產方式。事實上,眾包內容的新聞生產方式在海外新聞媒體中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Erdal等學者將之視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媒介融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關於新聞生產引入眾包所帶來的意義和影響,學者經過調查發現,在傳媒私有化和商業化的制度現實下,眾包內容並未對海外新聞媒體的新聞品質帶來多少提升。例如,Lee對香港報紙引用YouTube作為新聞素材的研究指出,被香港報紙所吸納和利用的,超過一半是關於人情趣味、脫序行為及非法活動等性質的用戶生成內容。林照真、劉蕙苓則發現台灣電視台偏好採用社會、犯罪事件、娛樂八卦等類型的用戶生成內容。而眾包對我國新聞的意義和影響,迄今還缺乏深入的學理性探討。
眾包新聞

意義

Aitamurto通過對美國眾籌新聞網(Spot.Us)的捐款用戶和受贈記者的深度訪談發現,“眾籌”為記者和用戶之間建立了一種強聯繫,這種強聯繫促使記者產生了一種超越工作職責的責任感,驅使他們竭盡全力地做好報導,以免用戶失望[8]。Bradshaw和Brightwell以個案研究的方法對眾包調查新聞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眾包”在幫助調查記者高效完成報導的同時,也讓用戶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調查報導的深度之美,增進了他們對調查報導的認識和理解。此外,學者也指出伴隨著眾包新聞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它將對既定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形成極大衝擊。

辨別

參與式新聞

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即“公民個體或群體蒐集、報導、分析和散布新聞或信息的行為,旨在提供一個民主社會需要的獨立、可信、準確、廣泛及其他相關信息。”

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指從新聞的採訪,寫作,到最後的編輯發布,都不假手於專業記者或編輯,完全由“讀者”自己采寫的新聞,而這些讀者則被稱為公民記者。
從表現形式來看,“眾包新聞”與“參與式新聞”、“公民新聞”一樣,都是公眾參與新聞業的一種方式。所不同的是,“眾包新聞”重視和利用的是“群策群力”,具有鮮明的基於網路、面向非特定人群、公開、廣泛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