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文化

看客文化

中國的“看客文化”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著,外國也有“看客”,但是,卻遠遠沒有中國的這么嚴重、這么普遍。中國的“看客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有關,也與“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奴化教育有關。即圍觀,俗稱湊熱鬧、看稀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看客文化
  • 外文名:Spectators culture
看客文化簡介,網路觀光團,

看客文化簡介

見死不救、見危不助的事屢見媒體,2009年4月以來,第12個走向廣州海珠橋的跳橋者把高居於觀眾之上的橋台當做公共表演的舞台,而台下個別免費的觀眾大聲地對他喊:“跳啊,跳啊”。這是一個視覺至上的景觀時代,又是一個觀者至上的娛樂時代。傳統社會的看客文化在流行時尚的合謀與助推下,出位成了它的標誌。中國的“看客文化”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著,外國也有“看客”,但是,卻遠遠沒有中國的這么嚴重、這么普遍。中國“看客文化”的特別突出,似乎是從英國侵略中國後開始的。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就有寫到中國的“看客文化”。那些脖子伸長了像鴨一樣的老百姓,漠然地看著革命者夏瑜為了民眾爭取自由和民主被砍頭的場景,那一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華老栓拿著沾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自己兒子治病的寓意更是令人深思。他在《墳 . 娜拉走後怎樣》一文中更是寫到:“民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於這樣的民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中國人的冷漠
其實是一種制度性的冷漠,是遭受隱秘的精神暴政的產物。在幾千年的專制制度的統治下,中國人從未爭到過做“人”的權力,在現實中無法為自己建構一個“人”的自我。對於一個自己還不是“人”的生物,你要求他以“人”的同情心去看待他周圍與他一樣的生物,恐怕只能是緣木求魚。他們並非缺乏同情心,但專制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人世間造成了太多的苦難,太多的罪惡。一方面是過多的刺激使他們的神經對自身與他人的痛苦變得麻木了;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也為他們創造了很多精神的麻醉劑(為了忘卻痛苦,他們自己也有麻醉自己的需要),使他們將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合理化且變得可以忍受了。 “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統治者們強加給他們的痛苦的“生存智慧”,意思是要他們規規矩矩地做順民,眼見你的鄰人受著“朕”的壓迫,只能做一個無聊的“看客”,不要聯合起來進行反抗,否則,“槍打出頭鳥”,沒好果子給你吃。
久而久之,在吃過很多虧以後,這種“生存智慧”便被“看客”們內化成了自身的處世哲學,於是,“看客文化”也就大功告成了並在代代相似的社會現實中得到不斷地強化。

網路觀光團

如今,在瀏覽一些熱門帖子和視頻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有網友留言“天涯觀光團”、“貓撲觀光團”、“豆瓣觀光團”等字樣。所謂“××觀光團”通常指某網站或者論壇的網友自發組織的網路觀光團體,只要看到有趣的、震撼的、有爭議的內容,他們就會一呼百應,群起而觀之,並在被觀賞對象那裡大筆一揮留下痕跡。
不過,網路觀光團不僅僅是到此一游的網路衍生,網友在表達關注的同時,還往往會表達對某網路事件或批判或支持或不屑等諸多複雜的態度。網路觀光團正逐漸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網路文化現象。
對於網路觀光團這一獨特的網路文化現象的產生,“玩命”認為這是中國看客文化的一種網路體現。
中國人向來是喜歡看熱鬧的,馬路上只要有人喊一嗓子“呦,有人打架了”,保證立即能招一堆看客過去。網路觀光只不過是將這種吆喝放到了網路這個更加發散的平台上,形成了更有組織、更有規模、更有紀律的看客團隊。不過,相對於魯迅所批判的麻木、自私和愚昧的舊式看客文化,如今大部分的網路觀光團則表現得熱情、理性和具有明顯的價值判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