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珍藏(看不見的收藏)

看不見的珍藏

看不見的收藏一般指本詞條

《看不見的珍藏》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25年。

《看不見的珍藏》寫了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終生為自己的藝術珍藏而驕傲,將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擁有這些稀世珍寶的幸福感里,卻絲毫不知,他的藏品早已在嚴酷的生活現實中流失淨盡,他拿給別人鑑賞的所謂畫冊只不過是一摞摞經過精心偽裝的普通紙張而已。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殺戮、死亡等血腥的場面,但正是在這種戰後嚴酷的特殊社會生活環境中,作者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反戰思想。小說情節雖然簡單,但主題深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看不見的珍藏
  • 外文名稱:Die Unsichtbare Sammlung
  • 作品別名:看不見的收藏、看不見的藏品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奧】史蒂芬·茨威格
  • 字數:10000
  • 發表時間:1925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收藏家赫爾瓦特,六十年來,不喝酒,不抽菸,不旅行,不看戲,將所有的錢都買了畫。他的藏畫有二十七本,每本專門收藏一位大師的作品,這些大師有荷蘭的倫勃朗,德國的丟勒,義大利的曼台涅。……當他因戰爭引起的激動雙目失明後,唯一的樂趣就是“每天下午能把他的畫夾子翻上三個鐘頭,跟每幅畫都象跟人似地說上一陣。”這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內容和生命的唯一寄託。但是在“鈔票的價值象逸出的煤氣似的,轉眼化為烏有”的年月,他一個月的養老金還維持不了一家人兩天的生活。為了一家人的性命,為了妹妹那四個在戰爭中失去父親的孤兒,他的大女兒連同他的妻子,瞞著他將收藏中的珍品,用極便宜的價錢一幅幅地賣了出去。就這樣,他的珍藏,“早已隨風四散蕩然無存”了。可是對於他這個盲人來講,它“還完整無缺地存在著”。
因此當古玩商人突然來訪,引起了母女二人的惶亂與驚恐。在說明真相之後,古玩商人受母女二人的請求,為了不摧毀老人的最後幻想,為了不剝奪老人生活中的唯一樂趣,答應不打破這場騙局。於是在盲人收藏家在請他共同欣賞這些看不見的珍藏時,演出了動人的一幕。

創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許多人在前線陣亡,或受傷至殘喪失了勞動能力。同時,這場戰爭嚴重地破壞了德國經濟,生產急劇下降,因戰爭失敗而出現的負擔,也都轉嫁到勞動人民肩上。戰後德國壟斷資本集團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用不斷降低工人和職員的實際工資, 削減救濟金、養老金和抬高物價,對勞動人民實行殘酷的掠奪以保持其高額利潤。再加上由於戰爭帶來的食品及生活必需品的嚴重匱乏而造成的黑市的猖獗,和20世紀20年代末由美國蔓延而來的經濟危機,使通貨膨脹趨勢更加高漲, 勞動人民生活狀況更加惡化,千千萬萬的人在飢餓戰線上掙扎。
茨威格並未直接地正面地去反映德國這場持續了十數年之久的社會大災難和人民生活的慘狀,也未厲聲譴責造成這場災難的根源——帝國主義戰爭。而是依照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在《看不見的珍藏》里,敘述了一個外省盲人收藏家的傾家蕩產。

人物介紹

收藏家
主人公沉溺於一個自己所營造的精神世界而不能自拔,早已偏離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他所沉溺的精神世界與他所處身的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衍生出巨大的悲劇性,而處於旋渦中心的悲劇主人公卻全然不知。更富有意味的是:盲人收藏家的現實雖然脆弱得不堪一擊,但他的精神世界卻充實而美麗。“因為一個人用來局限自己的範圍愈狹小,他在一定意義上就愈接近於無限”(茨威格語)。而這個既狹小又無限的空間正好給作者提供了盡興地施展自己心理分析才能的天地。
老人的親屬
與盲人收藏家不同,老人的妻子和女兒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清醒的人。她們用柔弱的身體為老人支撐起一個虛幻的世界,以老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圓合著老人的夢。她們象徵著人性和道德的感召力量,體現著作者一貫推崇的溫柔、善良、仁愛和犧牲精神。這些基督式的人物與那些偏執型的人物同樣缺乏真實性,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同樣具有感染力。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看不見的收藏》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為背景,借一位藝術古董商對外省一位盲人藝術收藏家的一次拜訪,描寫了收藏家一家的不幸生活,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來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不幸和損害。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由於戰爭,整個國家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通貨膨脹讓很多人家傾家蕩產,生計無著,如小說里的那個雙目失明的名畫收藏家,他的養老金還不夠一家八口人兩天的生活花費。在作品中,當盲人收藏家要古董商參觀他的名畫收藏時,擺在眼前的竟是一張張白紙。事實上,在物價飛漲、家境困窘的情況下,盲人收藏家的妻子和女兒把家中可以變賣的東西全都變賣完了之後,早已經背著老人偷偷地把他的收藏給變賣一空了,否則全家就得餓死。
小說通過對比,控訴了戰爭對社會造成的極大損害,揭示了普通人被殘酷的社會現實所踐踏的心靈痛苦,從而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題,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
從主題的多義性來考察,確切地說,它不是一個純粹的悲劇。就赫爾瓦特的個人命運而言,他是悲劇式的;就那些古代名畫的大批散失而言,也是悲劇式的;但是,從這位熱愛古畫的老人身上,從他那種寧肯餓死也決不隨便賣掉古畫的行動中,可以看到藝術在人們心中產生的偉大力量。法西斯戰爭可以毀滅成千上萬的藝術珍品,戰後的經濟危機可以使成千上萬的藝術珍藏散失,但畢竟無法毀掉像赫爾瓦特老人那樣的古代文化珍藏者的心。野蠻的戰爭終究無法毀掉一切人類文化。“看不見的珍藏”——赫爾瓦特辛辛苦苦蒐集起來的那些古畫珍藏,確實是“看不見”了,在人家中消失了;但對於赫爾瓦特來說,卻又是“看得見”的,因為這些古畫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的心中。

藝術特色

敘述
這篇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截取了最富於包孕性的一個生活片段,用鮮明的對比感染著眾多讀者。藝術古董商到名畫收藏家家裡要看名畫,看到的卻是被換掉的一張張白紙;盲人收藏家“看畫”時心醉神迷的神情與古董商迷惘、慌亂的善意的“欺騙”;盲人收藏家約請古董商看他的藏畫時盛情、激動的心情與他妻子和女兒惶恐不安、淒涼哀傷的表情等皆形成強烈的反差,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
人物形象
作者把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致力於人物靈魂的開掘,表現了人物獨特的精神力量。在古董商參觀盲人收藏家的收藏時,作品通過盲人收藏家的語氣、動作、神情等,一層層寫出了他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展示了老人對藝術的巨大熱情。作品結尾,老人用看不見的雙眼目送“我”離去的特寫鏡頭,更加突顯老人因收藏藝術品而產生的自豪、幸福感。作品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深入的挖掘,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視藝術為生命的老收藏家的形象。
雙目失明的老收藏家要古玩商參觀他的藝術收藏。事實上,在物價飛漲、家境每況愈下的困窘中,他的妻女為了一家人和四個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孤兒能夠活下去,早已悄悄地把這批收藏變賣一空了。因此,老人要古玩商看的只是一片空白。作品把主人公置於這一特定的情境,淋漓盡致地表現他對藝術珍藏的痴情。隨著人物內心世界逐步豐滿,完成了視藝術為生命的老收藏家形象的塑造,從而突出了主題。
作品從參觀收藏前前後後老人的語氣、動作、情態,一層一層地寫他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當聽到來訪的不速之客是柏林大古玩行老闆時,他那情不自禁的大聲喊叫,那“用來表示不容置疑的高興和衷心歡迎的親切手勢”,那“猛力的親近得有些嚇人”的頻頻握手和一再重複的問候,極其生動地渲染出一種意外的驚喜。由於經濟拮据,多少年來,他不得已中斷了同這家古玩店的往來,儘管他這個“又窮又老靠養老金過活的人”根本沒有可能再向古玩商購置任何藝術品,但畢竟勾起了往日美好的記憶。待到古玩商言明他這次來並非為推銷藏畫,而是看望他這位舊日的“老主顧”和“德國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的時候,他的面部立刻“現出高興和自得的神情”。在深受感動和深感欣慰之餘,他用“一種溫和的甚至可以說對人很親近的語調”約請古玩商看他的藏畫。這種盛情,顯然出自對藝術的深情,觀賞自己幾十年含辛茹苦節儉成癖買來的古畫,已經是他生活里唯一的享受了。失明以後,他“每天下午還是把畫冊全部取出來,至少要摸摸這些畫。他總是按照他多年來已經記熟了的次序一張又一張地去摸它們”。“只要他還能摸和數這些畫,他就跟睜眼看見這些畫一樣快樂。”遺憾的是無人分享他的快樂,他認為在他住的小城鎮裡,“沒有一個人配看他那些珍貴的收藏”。他的心是寂寞的。現在“懂行的”古玩商來了,怎么能不讓他一飽眼福,不一起暢遊一次藝術王國呢?他迫不及待地要向古玩商展示自己的稀世珍品,他為不得不把時間推遲到午後而怏怏不樂,他無法午睡,把二十七卷畫冊早早攤在桌子上,側耳傾聽樓梯上的腳步聲。古玩商終於如約來到時,他沒有一句寒暄,而是說:“好,現在我們就開始看吧!”這一系列細節突出老人對看畫的興奮、焦灼,也就是突出了他對藝術的熱情。
接著從老收藏家“看畫”時的心醉神迷,進一步深刻地展現他對藝術的巨大激情。作品用細針密鏤的筆法描述他怎樣小心翼翼地拿起他心目中的《大馬圖》,怎樣全神貫注地用“心”去觀賞,“一下子從他那兩顆早已瞎了的不再轉動的眼珠里顯出一陣光明和一種智慧上的滿足”;又描繪他怎樣興致勃勃地在一張白紙上準確無誤地指點著並不存在的收藏章,眉飛色舞地大加誇讚,以及怎樣由於摸不到《安提莪普》上的凹紋而頓生疑竇,直到古玩商憑著記憶談論和稱讚了這幅蝕刻畫上的各個細節,他才重新高興起來。他得意洋洋地告訴家裡人,在他死後,這些畫可以使她們“成為這個城裡最有錢的人”。……他記得每一張畫的色調,對每一張畫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深深的眷戀。他眼前是沉沉的黑暗,記憶里卻埋藏著無限豐富的珍藏,一經觸及就進發出不可遏制的歡樂,和高貴動人的心靈呼喚。看畫之後對自己的收藏作出的安排更加深化了他對藝術的摯愛。古玩商帶給他一個美好的下午,使他心理上感到極大的滿足,作為對“知音”的答謝,他鄭重其事地宣布要在遺囑中寫上把全部收藏的出售委託給這位古玩商,唯一的請求是印一份美麗的藏畫目錄作為自己的墓碑。得到古玩商的許諾後,他死沉沉的眼窩裡又現出了喜悅的神情。他親切地誠懇地握著古玩商的手,他死而無憾了。
作品著意突出老收藏家由熱愛藝術而產生的幸福感,和現實的殘酷形成對照。對藝術的摯愛寫得愈真、愈深,作品的悲劇色彩愈為濃重。老人熱情洋溢地讚美珍藏,而在作為見證人的古玩商面前,那些美的珍藏早已被搜刮一窄。老人衷心為珍藏感到驕傲,認為自己為親人們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其實他留下的只是一堆廢紙。他心滿意足地自以為對身後珍藏的歸宿做了妥善處置,他哪裡知道占玩商答應的是永遠無法兌現的事情。在作品的結尾,老人把身子從視窗探出來很遠,用那雙看不見的眼睛目送古玩商離去,他“高高興興的笑臉,凌駕於大街上愁眉苦臉、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覺的白雲托著,遠遠脫離了我們這個嚴酷的現實世界”。這個特寫鏡頭浮雕似的再次凸現出沉醉在虛假的幸福中的老收藏家形象,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和悲涼辛酸。
作品對老人妻女的刻畫,也主要從心理活動著手。她們對老人滿懷愛心,可正是她們奪去了他的珍藏,而且不得不千方百計地欺騙他,這該有多少隱痛。就在這次看畫過程中,她們一時緊張不安,一時稍得安慰,一時為親人的喜悅而喜悅,一時又為目睹親人喜悅的虛幻而慘痛難言,種種感情全都通過具體場景表露無遺。例如,老人提出請古玩商看畫時,他的妻子突然“舉起雙手”向古玩商“表示懇求,一邊猛力搖頭表示不同意”。與此同時託詞要求推遲看畫時間。恐懼和焦慮之情,不言自明。為掩蓋無畫可看的真相,她必須在“看畫”之前做出安排,請求古玩商的合作。但是要向一個陌生人吐露家庭的秘密,又該是何等尷尬難堪。因此,她舉止“不知所措”,說話“結結巴巴”。再如看畫時,母女二人看著老人神采飛揚地炫耀那早已蕩然無存的珍藏,“她們一邊笑著,一邊流下了眼淚”,一句話寫出了她們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聽到老人要把不復存在的藏畫印出目錄作為墓碑,自是心痛欲裂,“她們兩人互相支持著,一陣陣寒顫從一個人的身體傳到另一個人的身體去,她們不約而同的反應就好像是從一個身體上發出來的一樣”。

作品影響

1984年,江蘇電視台將《看不見的珍藏》改編成電視小說。

作品評價

河北省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副校長、教授朱紅素《世界著名作家藝術個性研究》:茨威格強烈譴責了投機商視奇貨可居囤積的醜惡現實和褻瀆行為,嚴正控訴了罪惡的社會對文化的毀滅和對人們精神的戕害。同時又深情飽蘸地歌頌了盲人收藏家對藝術的至誠熱愛,執著追求的崇高精神。

作者簡介

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週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一九三四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與幻滅中自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