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3年12月19日在河南省糧食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基礎上經科技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立。

實驗室依託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鄭州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農業部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通過整合資源、集成優勢建設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隸屬:河南農業大學
機構簡介,研究方向與內容,

機構簡介

“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12月19日,在河南省糧食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基礎上經科技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成。
實驗室依託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鄭州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農業部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通過整合資源、集成優勢建設而成。
長期以來,實驗室緊緊圍繞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目標,以解決影響兩大糧食作物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切入點,積極開展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凝練研究方向,不斷提升河南糧食生產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全省乃至黃淮海地區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提供持續的科技與人才支撐。
實驗室圍繞小麥玉米產量與品質協同提高的遺傳機制、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逆境生理生態與抗逆調控、發育生理與高產創建四個研究方向繼續凝練11個創新研究團隊。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54人,專職管理人員3人,專職儀器操作技術人員7人,其中包括長江學者1人、萬人計畫人選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科技部中青年領軍人才3人、河南省百人計畫高層次人才2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中原學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河南省創新團隊4個。
實驗室自培育以來,在科技部、河南省政府以及河南農業大學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實驗室各位成員的不懈努力,各項科研成果均出現了巨大進步,不但在科研項目、SCI文章、發明專利、人才引進等方面實現了成倍增長,而且實現了部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SCI 5.0、10.0、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院士、傑青人才引進等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度,新增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9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科技部重大支撐計畫10項、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NSFC-河南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其他2項。發表SCI論文55篇,中文類期刊論文8篇,其中1區文章占10.9%;選育出通過河南省審定的玉米新品種1個,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8項,出版專著2部,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2項。
“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批准建設是實驗室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步,將為實驗室科研創新提供更廣闊的平台。今後實驗室將圍繞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與區域特色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引領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撐。

研究方向與內容

研究方向一:小麥玉米發育生理與高產創建
主要研究小麥玉米光周期發育規律,小麥春化發育特性、基因組成與調控技術;根-冠等器官建成、群體質量、產量品質形成規律及其光合生理特性;小麥玉米的生態環境特點與資源高效利用規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高產高效原理與技術體系。
研究方向二:小麥玉米產量與品質協同提高的遺傳機制
主要研究小麥玉米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開展產量和品種等重要性狀的基因挖掘,克隆一批功能明確、效應明顯,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關鍵基因,解析不同基因間的互作機制及調控網路,研究基因組選擇的理論與技術,創新一批載荷特異基因的優異種質,為小麥玉米產量與品質的協調提高新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研究方向三:小麥玉米逆境生理生態與抗逆調控
主要研究小麥玉米對凍害、高溫、乾旱、陰雨寡照、漬澇等逆境應答的生理與分子機制,創製多種抗逆種質資源,探明小麥玉米根-土互作理論與調控原理以及小麥玉米水肥耦合規律與時空調控原理,建立小麥玉米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建立小麥玉米抗逆穩產技術體系。
研究方向四:小麥玉米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
主要研究小麥玉米種質資源評價、改良和創新;探索核心種質資源的遺傳組成及主推品種、骨幹親本的遺傳演化規律;構建高通量種質資源分子評價技術體系,創新一批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優異種質資源。探索分子設計育種的技術體系和方法,建立以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技術和單倍體育種技術為核心,與常規育種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的現代高效分子育種技術體系,提高育種效率,選育出優良作物新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