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異論

相異論屬於哲學、或者社會學範疇的概念,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相異論就是指萬物莫不相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由存在差異的物質組成;差異是客觀的、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異論
  • 外文名:無
  • 解釋:萬物莫不相異
  • 學科:哲學
相異論的定義,相異論的實例,

相異論的定義

相異論就是指萬物莫不相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記錄戰國時代思想家孟軻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著作。魚和熊掌都是上等的好菜,為什麼孟軻“舍魚而取熊掌”呢?原來財富存在能力大小差異。
萬物莫不相異。不同事物的差異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差異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一事物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而區別於其他事物,就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的不是指它的外部特徵,而是事物內部的特殊的矛盾,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財富的這種內在原因就是能力大小的差異,財富之間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力大小的區別。魚雖然鮮味可口,營養豐富,但是十分俗氣,唾手可得。熊掌就不同了,是珍稀佳肴,能夠突出飲食者身份,更加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可見,魚和熊掌的能力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可見,相異論就是指萬物莫不相異。

相異論的實例

17世紀末的德國哲學家、科學家萊布尼茨,曾經當過德皇的“宮廷顧問”。當他在宮廷講學談到“相異律”時,指出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聽講的宮女們表示懷疑,紛紛走入御花園,去尋找兩片完全沒有區別的樹葉,想以此來推翻萊布尼茨的論斷。結果,她們大失所望,誰也沒有找到這樣的兩片樹葉。因為粗粗看來,樹上的葉子有共同點,好像完全一樣,可是仔細一比較,不同的樹葉卻是大小不同,厚薄不等,色調不一,脈紋各異,都有特點。
樹林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類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指紋。現在世界上的人口逾60億,有120多億隻手,600多億個手指。每個人手指的指紋都不一樣,即使花紋類型一樣,紋線也有多有少,長短不一。在一胎雙生的兩個人中,也找不出一模一樣的兩個指紋。全世界的偵保機關都把鑑別指紋作為偵察案情的重要手段,並建立指紋檔案,以便把眾多的人區分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