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綴

直綴

直綴,又作直裰。系僧侶之法衣一種,即將偏衫與裙子合綴而成之僧服。我國唐代中世以來,即盛行於禪宗。日本法衣最早之形式即為直綴。關於直綴之起源,據《聖同三傳通記糅鈔》卷二十六載,唐代新吳百丈山慧海大智禪師始將偏衫與裙子上下連綴,而稱之為直綴。或謂東晉佛圖澄創製,然事實不詳。《敕修百丈清規》卷五“直綴”條:“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綴。”

基本介紹

簡介,詩文分析,詩文,分析,引文分析,引文,分析,總結,

簡介

直綴之名,在諸多故籍中,又作「直綴」或「直裰」。這就等於中國古織物的「緙絲」之又作「刻絲」、「刻色」等名,乃因其年代久遠,時空不同以及輾轉傳抄所形成。若是從字形來究詰字義,可就頗有差距;又因為此差異形成的先後無從考證,愈發增加研考的困難。
直綴
在字書中的訓詁,僅就和服裝相關或相近的領域來查證字義:「綴」是緝而連線之意,《說文解字》:「綴,合箸也,……連之以絲也。」;而「裰」字在字書上的解釋則如下:《廣韻》載:「裰,補裰破衣也。」《韻集》也說:「裰,補也。」為破衣補縫之意。
依「直綴」的來由看,它並不如納衣般由許多布片縫補而成,而是強調──縫合上衣下裙。所以惟有「緝而連線」之意的「綴」為合理近實,應當以「直綴」為是──這是初名。
關於「直綴」的故籍文獻比偏衫為多。

詩文分析

詩文

北宋高隱之士林和靖名浦寄李山人的詩句中有云:「身上只衣粗直掇。」
北宋蘇軾所作孔平仲惠蕉布詩:「更得雙蕉縫直掇,都人渾作道人看。」
明人王世貞《觚不觚錄》:「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縫者,別謂之道袍。又直掇;此燕居之所常用也。」

分析

現就上引的詩文試加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一)直綴,一作直掇,
(二)腰中間斷而複合,而有線道的名程子衣,不中斷而無線道的叫道袍,一名直綴。換句話說:直綴是上下通直不別衣裳的長形袍。
(三)這種直綴,乃是士人家居時所常用,但也是「道人」的常服──值得注意的是:「道人」不是「僧人」。其名為「道袍」,而不是「僧袍」,兩者有別。
(四)參擬上引的《魏錄》,早在魏代已有直綴,歷經多年承傳,直到宋代,還在一貫服用中。可是,另有其它的文獻,卻與上說不同。據稱:直綴,是偏衫和裙的複合物。在《望月佛教大辭典》和《佛光大辭典》的〈直綴〉條引說較詳,並有附圖。茲為利於追蹤分析,不妨抄錄它的全文如後,載:

引文分析

引文

「『直綴』又作直裰。綴,縫合之意。系僧侶之法衣。即將偏衫與裙子合綴而成之僧服。我國唐代中世以來,即盛行於禪家。日本法衣最早之形式即為直綴。關於直綴之源始,據盛冏之《傳通記糅鈔》卷二十六載:『唐代新吳百丈山慧海大智禪師始將上下連綴,而稱之為直綴。』或謂東晉佛圖澄創製。然事實不詳。《敕修百丈清規》卷五直裰條(大四八。一一三九上):『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裰。』(《古尊宿語錄》卷五臨濟義旋禪師〈濟北集〉卷九直裰辨,《禪林僧寶傳》卷十七〈浮山法遠禪師〉)」

分析

在此依於以上引文及附圖也試加分析,可得的幾點是:
(一)直綴,那是偏衫和裙兩者的複合,而其造形略同於早在先秦就已存在的「深衣」型。
(二)這是僧伽的衣。
(三)這在唐代已盛行於僧侶,或早在東晉創於佛圖澄但無可考。
(四)因其盛行於唐代,曾經傳到道日本被仿行。
(五)全然是僧衣,不及於俗世。
(六)如是云云那和依於前文引錄林甫、蘇軾以次詩文所作分析的內容全然不同,究竟誰是誰非?這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總結

其間最大的距離是直綴的造形──前者是袍形,後者是深衣形,目前日本學者也多將這種似「深衣制」的僧服稱之為直綴。所不同的「袍」是上下通直不別衣裳;「深衣」上下分裁而合縫。其次是前者兼用於「道人」,不及於僧侶;後者僅用於僧侶,而不及於世俗。凡此等等各說各話。或者可能如筆者所推測的偏衫,加縫下裙而成;那就既不是袍,也不是深衣制了。這其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又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因此仍無法確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