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支祠

盧氏支祠是座面闊三開間,明間抬梁,次間穿斗式的清代建築。其採用浙江地區特有的梁架結構:在五架梁之上支花斗,分別與成雙使用的對子梁的下端相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氏支祠
  • 柱的上端:蝴蝶木
  • 下懸:垂花藍狀的掛斗
  • 碑額:雙龍戲珠雕飾
基本信息,由來,建築特色,相關歷史,

基本信息

柱的上端為蝴蝶木,下懸垂花藍狀的掛斗。祠內前廊兩側的山牆各有一石碑,碑額有雙龍戲珠雕飾。其對研究清代磚木結構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甬上盧氏於明嘉靖年間從定海定居於此,至清末已敗落。盧氏後裔較有名氣的為藏書樓-抱經樓盧址。盧氏支祠為盧氏其中一分支的祠堂。
盧氏支祠

由來

據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隨便立祠。盧氏祠堂的由來,系因盧殷、盧昭於明天順年並舉歲貢,按當時的建制等級規定建置的, 遂以姓氏得名。

建築特色

盧氏祠堂,坐巽向乾兼辰戌,三進五開間,開偏門,面寬15.55米,深18.20米,建築面積283平方米;有前、後埕,總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祠堂歷經數百年風雨,幾經滄桑,歷代有修葺,現仍保存著原來結構,高大寬闊的廳堂、精緻的棟樑雕藝、上等的用材,具有明代古樸的建築風格,系閩南地區特色的古建築。現存文物有:明代古樸的風獅爺一尊,石敢當兩尊,清道光年間的木質匾額一塊,四房族譜一冊。原高掛於祠內的『兄弟聯芳』、『耆年碩德』、 『文魁』匾額、神主牌、家譜、對聯及祠前的旗桿石等文物,皆在十九世紀之十年浩劫中,盡遭毀劫,現今盧氏後人又逐一複製重立。

相關歷史

盧氏祠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歷史悠久,至今有540餘年,位於名勝文筆山北側許山村中,為惠邑盧氏望族名祠之一。奉祀著盧氏入泉、入惠及建村等歷代祖先和先賢盧琦,後來族人又增祀盧殷、盧昭等先賢,年俗有春、秋兩祭;另附置有學館,供本族人子弟在此接受啟蒙、上學讀書。
盧氏祠堂在解放前曾是古山國小的校址,也是中共地下革命活動的基點: 1948年初,中共(閩中)惠安縣工委派飛鶴區工委委員盧保生潛回母校以教員職業為掩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1949年4月,中共(閩西南)惠安縣工委派塗寨區工委委員盧岫巖回村在此先成立青年藍球隊,隨後組建黨團支部,發展黨團骨幹,後來又組建許山武裝工作隊。1949年期間,先後有林祖慰、王奕明、李祖蔭、何家沛、陳逢源、盧亞來、呂地玉等革命領導同志先來此檢查、指導開展地下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