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光

盧宇光

盧宇光,香港鳳凰衛視莫斯科首席記者,曾經是一位海軍軍官,在莫斯科參與創辦了《華人報》,處女作《站長夫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宇光
  • 外文名:lou yu guong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香港
  • 職業:記者
  • 主要成就:香港鳳凰衛視駐莫斯科首席記者
  • 代表作品:《站長夫人》
  • 粵語拼音:lou4 yu5 guong1
個人簡介,背景資料,筆耕不綴,新聞事業,獨闖俄羅斯,膽識與技能,突發事件,

個人簡介

鳳凰衛視莫斯科首席記者盧宇光曾是一名海軍軍官。部隊留下了他的青春與歡樂,也給予了他歷練與成熟……
盧宇光
軍營給了盧宇光一個記者夢,他由此踏上“新聞路”。

背景資料

杭州西子湖四季如春。它那水墨畫般的背景中有一個古塔,盧宇光就出生在古塔邊上的一戶人家。
海防線上有一座雪山。雪化時漫山遍野的金達萊很是燦爛。那是盧宇光的“第二故鄉”,山頂上的連隊也是他的家。
一個被西湖養育的年輕人長年守著一座寂寞的雪山,需要信念與磨鍊。盧宇光沒有辜負雪山,雪山也給了他豁達的胸懷和堅韌的性格。
在封閉、枯燥的生活環境中,文學成了盧宇光心中的綠洲。他開始用手中的筆記錄自己的觀察與發現,然後潤色身邊的故事。
他的老連長王衡陽,人很能幹長得也精神,可就是找不到對象。原因很簡單,連長太顧連隊這個家。雪山每年只有幾個月的解凍期,上下山必須抓住時機。家在湖南的王衡陽,家裡好不容易給他介紹了對象,卻總是不能及時回家見面,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結果談一個吹一個。終於有一天,一位理解王衡陽的姑娘勇敢地上了雪山,並把愛留下。這樁婚事感動了雪山,也感動了盧宇光。他當即以這位姑娘為生活原型,寫了一篇小小說。

筆耕不綴

不久,盧宇光的名字在《人民海軍》報“水兵”副刊上出現了。他的處女作《站長夫人》問世後,從此一發不可收,盧宇光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當年,因為要撰寫一篇散文,需要描寫雪山特定的景色,筆者寫信向盧宇光求援。沒想到,他給我寄來一盤錄音帶,一聽,是盧宇光在“播報”。他像記者似的,富有文采地描述他心目中的風景,使我隱約看到了他的才華和魅力。
果然他的才華受到認可。不久他被選拔為幹部,並調到領導機關當新聞幹事。

新聞事業

軍營給了他一個記者夢。盧宇光從此踏上了新聞事業的征途。
盧宇光在工作盧宇光在工作
3天之內能做出“無米之炊”,盧宇光“連升三級
1987年盧宇光轉業回老家找工作。就在浙江人民廣播電台試用他的時候,大興安嶺的火災震驚全國。那天,浙江終日暴雨。盧宇光發起、策劃了一個特別行動。他與兩位編輯打了一個晚上的電話,結果只有兩處有人接聽。第二天一早,省台便發出一條驚人的訊息:《防洪第一線值班唱空城計,浙江的抗洪形勢令人擔憂》。當天,浙江省省長就此召開緊急會議。這條訊息後來獲得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獨闖俄羅斯

1994年,憑藉不甘寂寞的激情,畢業於外語系、通曉俄語的盧宇光背起行囊獨闖俄羅斯
莫斯科,盧宇光參與創辦了《華人報》。在這張慘澹經營的報紙上,身為總編輯的他卻常以記者和評論員的身份出現。他的文筆成熟而瀟灑。但這張小報的天地畢竟有限,他不可能待得太久。
一年後他搖身一變成為“電視人”。俄羅斯東方電視台為他的睿智和膽略插上了翅膀。他曾經帶著新穎的思路和對故土的熱情,邀筆者一起飛渤海灣西子湖,同那裡的電視台謀求合作。大連之旅無功而返,杭州之行則有了收穫。於是,他為伏爾加河迎來中方攝製組,又風風火火帶著俄方攝製組出沒於錢塘江……

膽識與技能

成功與失敗歷練著盧宇光的膽識與技能。辦報紙,他除了能寫多種體裁的文章,攝影、圖片製作、版式設計樣樣精通。乾電視,字幕上編導、攝像、記者、編輯各個行當都出現過他的名字。在異國他鄉,他那股在雪山軍旅練就的探索、進擊、永不退縮的勇氣未曾減退。他在拼搏,也在等待。
2002年10月,當莫斯科發生人質危機時,鳳凰衛視總裁辦公室接連收到盧宇光發來的傳真。他幾次“請戰”。他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他想展示一下能力!鳳凰衛視當即任命他為駐俄特約記者,全權負責一線報導。現場如戰場。為了負傷時便於包紮,盧宇光剃了個光頭,同時瞞著老婆、孩子……
現場直播可不容易。剛亮相時,盧宇光的語言和角度都很到位,時間長了,沒有那么多新信息,便考驗了他的沉著與機警。香港的主持人沒話可說時有退路,一句“聽聽盧宇光……”便把畫面切過去。盧宇光沒有退路。他必須滔滔不絕地“報導”,不能冷場。沒想到盧宇光常能做出“無米之炊”。第二天,電視螢幕顯示,他已是鳳凰衛視莫斯科記者。第三天,盧宇光已連續播報30多個小時,連餓帶累,一度暈倒在現場。此刻,螢幕的稱謂又變了鳳凰衛視莫斯科首席記者。3天之內,盧宇光“連升三級”!

突發事件

此後,一個頗具軍人氣質的盧宇光頻頻出現在突發事件的現場。
走進異國他鄉的戰場,盧宇光自有成功的“秘密武器
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發生時,盧宇光作報導的位置緊靠現場門口。恐怖分子開槍往外沖。盧宇光躲避時沒有忘記職責,緊握衛星電話喊道:“……孩子不斷往外跑……特種部隊運動上去了……現在恐怖分子已經向我們衝過來,打傷很多人。我們正在跑……”當億萬電視觀眾正揪著心的時候,盧宇光喊出了一句被稱為“全球傳媒經典語言”的話:“恐怖分子衝過來了,向我們開槍……”盧宇光瞬間成了觀眾心目中的英雄!
別斯蘭驚魂未定,盧宇光又奉命來到巴格達,報導中國人質事件和伊拉克大選。
巴格達市里常聽到這樣的順口溜:“每隔30分鐘,你必須打開電視,看看哪裡又爆炸了;每隔10分鐘,你必須收聽廣播,知道什麼地方不能去。”盧宇光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可為了工作,他仍然選擇了危險。有人勸盧宇光住進中國大使館那邊的飯店,但他沒有去,而是設法住進了美聯社的電視傳媒機構所在的巴勒斯坦飯店,這裡有利於獲取信息,還可以幫助傳片子。他的隔壁住著美軍機動營的士兵,每天晚上都會聽到槍響。
盧宇光不敢大意。每晚,他都是穿著防彈背心、戴著鋼盔睡覺,脖子底下墊上衣物,旁邊放著一顆手榴彈,另一顆放在門邊,在陽台上放把衝鋒鎗。他還在有效距離朝著自己的鋼盔和防彈背心開槍射擊,檢驗質量如何。
帶去的速食麵吃光了,市面上的食品價格昂貴,身上的錢不能亂花,大個子盧宇光只好“節衣縮食”。有一次需要連續奔波,出發時他的全部口糧是20個雞蛋。
一天,盧宇光到一個選舉站採訪。突然,一發炮彈打到樓頂上,沒炸,掉到地面,在盧宇光面前像皮球一樣蹦跳著。
與危險為伴,軍人出身的他帶著從容,在任何時刻都像獵人一樣機警地捕捉著屬於他的新聞。也正是這種軍人本色,成為盧宇光成功的“秘密武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