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鈴

演奏時,手執鈴柄、鈴口朝上搖奏,使鈴舌碰擊鈴壁而發音,音色清朗、脆亮,並具有女性柔和、纖細的特徵。舊時,盤鈴是羌族宗教儀式上使用的節奏樂器,常用於祭祀活動表演巫舞中,它常與羌族手鼓同時使用。既可以一人雙手各持一個盤鈴搖擊演奏,也可以由擊鼓者兼奏。兼奏者左手同握鼓柄和鈴柄,其節奏與鼓點相同。如今,盤鈴已在民間歌舞伴奏中廣為套用,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鈴
  • 套用:民間歌舞伴奏
  • 名字由來:因其外形與碟盤相似
  • 別稱:響盤、搖鈴、板鈴
盤鈴,因其外形與碟盤相似而得名。又稱響盤、搖鈴、板鈴。羌族、納西族搖擊體鳴樂器。羌語稱枯魯,納西語稱這拉、薩石這拉。流行於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鹽源和雲南省麗江、中甸、維西等地。
盤鈴
鈴體銅製,圓盤狀,呈喇叭口形。鈴高4厘米~6厘米,鈴口邊緣外翻,有一圈較平的寬邊,直徑10厘米~16厘米,鈴壁較厚。盤的中心鑽有細孔,細孔中穿以帶圓環的木螺絲,與盤底木製鈴柄相接。盤內圓環中系有金屬鈴舌,其活動範圍正值鈴口的寬邊上。在鈴柄的末端系有紅綢帶作為裝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