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漳鎮

監漳鎮

監漳鎮位於山西省武鄉縣中部,濁漳河畔,西距縣城25公里,南與襄垣縣西營鎮相接,東鄰蟠龍鎮,西靠上司鄉,北連大有鄉,全鎮轄區面積48平方公里。

截止2008年,全鎮下轄15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2742戶,10966口人,27390畝耕地,其中可澆灌面積2800畝。

監漳村、成家莊村、祿村、東皋村、南皋村、吳村、行道嶺村、馮家垴村、姚家莊村、廟嶺村、大河西村、北社村、楊桃灣村、下北漳村、西川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監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55
  • 郵政區碼:046000
  • 面積:48平方公里
  • 人口:10614人(2008年)
  • 車牌代碼:晉D
  • 行政代碼:140429103
人口數據,地理特徵,農業經濟,氣候,地理,產業發展,商貿服務,社會人文,相關人物,社會狀況,名勝古蹟,會仙觀,應感廟,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0614

5608

5006
家庭戶戶數
2741
家庭戶總人口(總)
10434
家庭戶男
5487
家庭戶女
4947
0-14歲(總)
2510
0-14歲男
1285
0-14歲女
1225
15-64歲(總)
7227
15-64歲男
3905
15-64歲女
3322
65歲及以上(總)
877
65歲及以上男
418
65歲及以上女
45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0139

地理特徵

地形以丘陵為主,有監漳盆地為全縣較大盆地之一。地勢較低,最低海拔802米,為全縣最低點。這裡交通便利,武墨鐵路,沁溫公路,穿行而過,在監漳車行可直達太原、長治,民眾出行十分方便。該地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9.2 攝氏度。水源充足,濁漳河、蟠洪河交匯於此。

農業經濟

監漳鎮是武鄉縣農業生產基地之一,該鎮的西香瓜、花生、蔬菜遠近聞名,尤其是西香瓜、花生為全縣主產區,除該縣市場外,還銷往周邊縣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鎮的西香瓜、花生、露天蔬菜、日光大棚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8年達到12000畝,糧經比例達到6:4,僅西香瓜就種植5000畝,總產達到2500萬斤,總收入達到800萬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純收入800元。
在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還大力發展家庭規模養殖。發展養殖大戶320多戶,其中養羊大戶120戶,養雞大戶150戶,養驢大戶30戶,養牛大戶20戶。規模養殖成為全鎮又一項支柱產業,2008年養殖總收入達360萬元,人均收入350元。

氣候

監漳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2攝氏度,無霜期在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是本縣最熱的地區。
這裡河灘地、溝壩地較多,且地平水淺,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較好;且氣溫溫和,無霜期長,雨量較充足,水、土、氣、熱組合良好,是本縣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
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穀子為主,有豆類、薯類和各種小雜糧;經濟作物以西瓜、香瓜、花生、蔬菜等為主。

地理

監漳鎮屬黃土丘陵地帶,轄區內以丘陵為主,無大山谷,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平均海拔800米,屬武鄉最低點。河西、監漳、北社、楊桃灣、下北漳、西川一帶地處濁漳河谷,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素有武鄉小盆地之稱。主要河流有:濁漳河由北向南,流經本鎮廟嶺、河西、北社、監漳、楊桃灣、西川6個行政村,全長6公里;七星河發源於本鎮行道嶺村,流經吳村、錄村、成家莊、監漳5個行政村,匯入濁漳河,全長9公里。全鎮耕地面積1826公頃,其中水地面積368公頃。

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監漳鎮從本鎮“地下無礦藏,地上無工廠”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走農業綜合開發之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形成500畝規模的設施農業,黑花生、旱地西紅柿和反季節蔬菜等新種植品種推廣面積達3000餘畝,扶持規模養殖戶300餘戶,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32個。與此同時,監漳鎮積極發揮自身的傳統加工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該鎮歷來有興辦粉廠、醋坊、油坊、掛麵坊等各種作坊的傳統習慣。在市場開放搞活的形式下,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副產品加工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傳統作坊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規模,改進生產工藝,一批以三里灣合作社為龍頭的新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不斷興起。全鎮湧現出一批麵粉、食油、掛麵等副食加工企業。隨著農業綜合開發的發展,農民收入也在逐步增加。201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1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

商貿服務

監漳、北社是當地的商貿集散地,開設有百貨、副食、菸酒、五金交電、日雜、農機具、糧食、蔬菜、水果、旅店、理髮等店鋪。監漳村逢二、五、七、十為集日,商貿市場日益繁榮。

社會人文

截止2008年,全鎮有中國小23所,在校學生1700名;2002年新建鎮衛生院,大大改善了全鎮人民民眾的醫療衛生條件;2003年新建鎮文化活動站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該鎮境內還有元朝時建成的會仙觀,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相關人物

任斗南,監漳鎮監漳村人,明洪武十三年吏部右侍郎任源的父親。

社會狀況

交通電信
監漳鎮位於武鄉中間地段,又是襄武兩縣的臨界點,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有武墨鐵路過境,在北社村設有火車站;南沁公路穿境而過;縣際公路石(家嶺)西(營)線過境8.3公里,途經行道嶺、吳村、錄村、監漳等5個行政村。此外,在濁漳河修建了麻池溝大橋、楊桃灣大橋、西川大橋,在七星河上修建了監漳大橋和錄村大橋,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油)路。電信通訊迅速發展,全鎮實現固定電話、移動聯通信號、有線電視和網際網路全覆蓋。
文教衛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鎮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至2010年,採取多種形式,不斷加強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鎮完成了新建和改建學校13所,並更新了課桌凳、圖書、儀器、文體器材和計算機,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全鎮現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780人,教職工60餘人;國小12所,在校生500餘人,教職工40餘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初級衛生保健達到國家標準,全部農民加入農村合作醫療。現有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5個,農村缺醫少藥狀況得到改善。廣播電視方面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文化事業也有較大發展,有鄉鎮文化站1所,村級文化書屋15個。

名勝古蹟

會仙觀

會仙觀位於武鄉縣城東50華里監漳村西,此處“峰巒疊嶂、河水潺漫、樹木陰翳”,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此觀築於一長流不斷的澗水邊上,建築面積1354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北至南有三清殿、玉皇殿、關帝廟及戲台。其北高南低,狀如階梯。東西兩側分別為奶奶廟、閻王殿並東西廊房各二十餘間,另有鐘鼓樓各一,築於關帝廟兩側之山門頂端。縱觀整座殿宇,兩相對稱,四面相合,結構嚴謹,建造精巧;所有建築明柱彩椽,飛檐斗拱,丹青藻繪,富麗堂皇。尤其此殿背山面澗,通體被數丈石砌地基托起,其勢軒昂,高峻雄宏,十分壯觀。
據碑誌,此觀始建於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昔羽士賈志蹈會仙於此,故以得名”。後曾數次修葺,皆有碑誌。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殿宇為風雨剝落,頹廢不堪,且“聖像微末,於殿似不相稱”,本觀道士李洞仁協同道長任守明籌備重修。“缺者則補,欹者則口,聖像易塑以巨,畫之以采,施之以金,中區玉皇殿並同前飾。殿後五祖七真像移於殿左,十五殿三官祠並於殿右。次則關王,護道分侍,蓋以合駁象也”。至明“嘉靖七年戊子功成”。此次格局大動,現在所見之觀貌,蓋十之八九為此次修葺所致。1980年8月1日,會仙觀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06月25日,會仙觀作為金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應感廟

應感廟,位於武鄉縣城東50華里監漳村西2里許的五龍山上。此山自西至東成脈,由南向北派生三壟,此廟便建於中間一壟之前端,背山面谷,狀如鳳頭,飛檐斗拱,結構奇巧。觀者無不讚賞匠師技藝精湛。廟分正殿、廊房、戲台,四面相合,渾然一體。其主體建築正殿,面寬5間,進深6椽,單檐懸山式,宋政和8年(公元1118年)建。殿內正中原有巨幅神龕,龕內三尊神像,威風凜凜,形態各異,謂之“三龍”。與正殿相對,有三間戲台,築於三座石門之上,結構嚴謹,高雅俊逸;東西廊房各兩間,紅柱彩椽,畫工精巧,身臨其地,仿佛脫紅塵,置身仙境。
應感廟四周有二龍池、石牛溫、大立石、小立石、山口等數處奇觀,並皆有動人的神話傳說。
1980年8月1日,五龍山應感廟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

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位於武鄉縣東50華里處的監漳鎮下北漳村。1980年8月1日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4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在武鄉縣堙垴成立了“魯迅藝術學校”,校長李伯釗,副校長陳鐵耕。月余後,校址遷下北漳村。學校設立有校務委員會、教務處、總務處和黨支部等機構。同時,下設3個系: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以及魯藝實驗劇團、魯藝木刻工作團、魯藝戲曲團、魯藝校刊編委會。
1939年11月28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在魯藝學校駐地下北漳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會議40餘人,朱總司令親臨大會指導並講了話。大會選舉李山、洪荒、袁勃等40餘人為常務理事。
1940年2月8日,魯迅藝術學校師生,在王家峪參加了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主持召開的晉東南文協座談會。朱總司令、野戰政治部主任兼宣傳部長陸定一,參加座談會並講了話。
在北方局、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首長的關懷下,魯藝廣大藝術工作者努力學習,積極創作,寫出了一大批大眾化文藝作品,有力地推動了敵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