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地力之教

盡地力之教

盡地力之教是戰國前期李悝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的思想主張。語見《漢書·食貨志上》:“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李悝認為:“農事害則飢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說苑·反質》),“農傷則國貧”(《漢書·食貨志》),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治田勤謹”,便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指出方百里之地,以土地900萬畝計算,除山澤城邑住宅占地300萬畝外,尚余耕地600萬畝,若“治田勤謹”,每畝可增產三斗,不勤謹則每畝減產3斗,600萬畝共可增加或減少糧食180萬石。為保證農業的豐收,李悝提出以下主張: 種植穀物時“必雜五種”,以便當某種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時,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穫;“力耕數耘”,即深耕勤鋤;“收穫如寇盜之至”(《漢書·食貨志》),即收穫時抓緊季節。盡地力之教的核心是治田勤謹,以保證封建國家取得穩定的財政收入,使“國以富強” (同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盡地力之教
  • 類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 提出者:李悝
  • 含義:發展農業
【釋義】:戰國時代,李悝關於發展農業的經濟思想。
【史實】:”就是說,盡地力之教,在農業種植上應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如若一種作物受到自然災害,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穫,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時要象防備寇盜到來那樣迅速,以免遭受損失。這些都是很好的農業技術經驗,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很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