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足布

橋足布

戰國前期魏國所鑄,形制特點為:平首,方肩或圓肩,雙足以弧襠相連,看去若橋拱,故稱“橋足布”,因錢文多有記重單位“釿”字,故又稱“釿布”,有“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種,其換算關係應為二釿布相當2枚一釿布或4枚半釿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足布
  • 出土地點:魏國
  • 館藏地點:青島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簡介,歷史年代,錢面文字,面值,鑄造背景,收藏價值,

簡介

二釿布通長約6.5cm,重28g左右;一釿布通長約5.2cm,重14g左右;半釿布通長約4.2cm,重7g左右。

歷史年代

戰國前期。

錢面文字

面文常有“釿”字,已發現有“安邑一釿”、“安邑二釿”、“禾(梁)一釿”、“京一釿”、“梁充釿百當寽”、“梁正幣百當寽”等不同文字30多種,除正書的“安邑一釿”、“安邑二釿”有背文“安”外,余皆素背。

面值

有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

鑄造背景

元前424年,魏文侯繼位,文侯稱得上是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他任用法家始祖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實行社會變革,又用樂羊取中山,用西門豹治鄴,用吳起守西河,使魏國一躍而成戰國初期的頭等強國。武侯在位時,魏又開始向南發展,取得了黃河以南鄭、宋、楚大片土地;是時,魏已成為中原霸主。魏惠王九年(前362年),秦趁三晉關係破裂,韓、趙與魏戰於澮水北岸之機,攻侵魏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獲魏相公孫痤,奪取了龐城(今陝西韓城東南)。魏為避秦之鋒芒,於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是列國諸侯中率先進行社會變革,廢除世卿制,步入封建制的國家。由於注重依法治國,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實行“平糴法”,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戰國早中期魏國的主要通貨是平首橋足布,這種布是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化而來,其幣文紀地名兼紀值紀重,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亦稱“釿布”。其幣值、大小、重量依次遞減,正符合“子母相權”之定義,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更便於流通使用,是先秦貨幣制度上的一大進步。

收藏價值

橋足布因鑄造精良、足值厚重,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較常見的如“安邑一釿”、“安邑二釿”等,市場價格在5000元左右,中檔品種如“禾(梁)一釿”、“京一釿”等市場價格在2萬元左右,還有一些稀見品種,如“垣釿”、“山陽”、“言半釿”等,為古錢名珍,殊不易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