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漢語辭彙)

盜賊(漢語辭彙)

盜賊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dào zéi。釋義為1、盜賊指偷竊和劫奪財物行為的人;2、指搶劫偷竊的行為;3、對反叛者的貶稱;4、指外族入侵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盜賊
  • 外文名:Robber
  • 拼音:dào zéi
  • 繁體:盜賊
詞語解釋,引證解釋,相關連結,

詞語解釋

(1)指偷竊和劫奪財物的行為。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
《文公十八年》:“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奸兆也。”
(2)指偷竊、劫奪的人。
《載敬堂集·民說》:“國之興,盜賊隨英雄立功;國之敗,官吏無賴輕法。”
《荀子·正論》:“盜不竊,賊不刺。”
楊倞註:“盜賊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謂之盜,劫殺謂之賊。”
[robber;bandit;embezzler;thief] 強盜和小偷總稱
盜賊亭武起,問誰多窮民。——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引證解釋

1、劫奪和偷竊財物的人
周禮·天官·小宰》:“五曰刑職,以詰邦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
《荀子君道》:“禁盜賊,除奸邪。” 楊倞 註:“盜賊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謂之盜,劫殺謂之賊。”今俗稱強取曰盜,私偷曰賊。
《漢書·王莽傳下》:“更遣復位後大司馬護軍 郭興 、 庸部 牧 李曅 擊蠻夷 若豆 等,太傅犧叔 士孫喜 清潔江湖之盜賊。”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一折:“俺這犬吠柴門和月待黃昏,只除是盜賊不敢來相近。”
2、指搶劫偷竊的行為
元稹 《告畲三陽神文》:“饑饉因仍,盜賊倉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對反叛者的貶稱
《史記·秦始皇本紀》:“其後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 關中 卒發東擊盜者毋已。”
宋 陸游 《董逃行·讀古樂府擬作》:“ 漢 末盜賊如牛毛,千戈萬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陳子昂 《上蜀川軍事》:“臣伏惟 松潘 諸軍自屯鎮以來,於今相繼百十餘年,竟未聞盜賊(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
《明史·楊繼盛傳》:“盜賊(指 俺答 )伏莽,徒懾國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漸必開。”

相關連結

生活對浪人來說不是那么輕鬆,因為他們的職業總是周旋於地方法律規範之間,並且有時要隱姓埋名避開旁人。於是,那些能夠生存下來的就可以獲得成功,變成了盜賊,此行中的專家和大師。成就不僅為他們帶來了財富,而且最終帶來地位。真正的盜賊不再靠偷竊的財寶為生——他們與有錢的贊助人簽定偷盜契約,並按勞獲得高額報酬。
盜賊們依靠他們能夠避開最警惕的守衛的耳目的本領,以及攀緣家和開鎖匠的熟練技巧來維護他們的聲譽(以及他們的生命)。不過,一旦這些技巧失敗了,盜賊在戰鬥中也會是可怕的對手。他們經常研究毒藥的用法,也常常學習格鬥技巧以來迅速打擊敵人。如果必要,他們也是戰鬥中的防禦專家,通過躲避和速度避開傷害。
許多盜賊願意住在城市,不斷從事挑戰地方權威的職業(有時是受人所託)。商人公會或貴族家庭經常僱傭盜賊來破壞對手的工作,或通過偷走對手最珍貴的財產來羞辱他們。盜賊們必須小心謹慎地保持自己中立的位置,而且盜賊中的專家經常被他們最近攻擊的犧牲者僱傭,來向上一個僱主復仇。雖然這個位置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但許多盜賊厭倦了地方政治的錯綜複雜,他們或者加入公會去保護他們的利益,或者徹底離開城市去追求流浪和冒險的生活。每個盜賊都有避開大自然的傷害,潛行和在戰鬥中牽制對手的能力,這使他們成為任何冒險隊伍中寶貴的一分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