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傳

盛宣懷傳

《盛宣懷傳》是一本在2007年5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夏東元教授所著的書。本書記載了盛宣懷洋務運動中創辦並經營輪船、電報、紡織、煤鐵礦、鐵路等實業,創辦銀行、開辦中國近代大學堂等活動,如實並全面地反映和評價了盛宣懷的一生及其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與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盛宣懷傳
  • 作者夏東元
  • ISBN:9787313047472
  • 頁數:357頁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名:傑出交大人叢書
內容簡介,書籍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十五章,主要內容包括:由封建知識分子向新型洋務人才轉變,初顯經營才幹和自身的“官”商矛盾,湖北煤鐵礦開採及其經驗教訓,大力經營電報局,督辦輪船招商局,大發跡的準備就緒,大發跡開端的1896年,督辦鐵路總公司,擴大礦務經營和中國第一家銀行的創辦,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等。書中收集了近80幅珍貴照片,使全書文圖並茂,更具可讀性。

書籍目錄

前言
盛宣懷新論(代序)
第一章 由封建知識分子向新型洋務人才轉變
一 重“有用之學”,輕舉業
二 入李鴻章幕並取得信任
三 參與輪船招商局創辦及其主張的正確性
四 爭取充當“總辦”職
第二章 初顯經營才幹和自身的“官”“商”矛盾
一 買並旗昌船產的作用和貢獻
二 嚴格按贏利原則整頓商局
三 “堅請督辦”
四 在官商之間徘徊
第三章 湖北煤鐵礦開採及其經驗教訓
一 大力經營礦務的原因
二 期於必成的努力
三 商辦失敗,賠墊巨款
四 在辦礦熱潮中的積極表現及移礦款於電務的正確性
第四章 大力經營電報局
一 適應了歷史的必然和時代要求
二 經營電報的指導思想
三 以“利商務”為準則,並特彆強調電務人才培養
四 對侵權的抵制和電報的社會作用
五 中美設德律風交涉上的民族性
第五章 督辦輪船招商局
一 實現了“督辦”的願望
二 任督辦後的整頓措施和積極作用
三 與怡和、太古角勝
四 關於排擠“野雞船”問題
五 發展內河輪船航運業
第六章 大發跡的準備基本就緒
一 李鴻章的提攜
二 戰勝競爭對手之一——聯馬建忠倒唐廷樞
三 戰勝競爭對手之二——擠走馬建忠
四 總管華盛紡織總廠
五 在反侵略戰爭中的積極表現
第七章 大發跡開端的一八九六年
一 官運亨通和取得中央級官銜
二 接辦漢陽鐵廠
三 洋務思想特徵及其定型化
四 《條陳自強大計》及與維新運動相對抗
第八章 督辦鐵路總公司
一 新形勢新對策與辦鐵路非盛莫屬
二 抓緊盧漢鐵路
三 與帝國主義侵略權發生直接衝突及妥協性
四 向南北東西伸展的可貴思想
第九章 擴大礦務經營和中國第一家銀行的創辦
一 重點經營礦務
二 銀行“綜於一手”
三 鑄幣思想與實踐
第十章 教育思想與人才培養
一 人才觀
二 創辦北洋大學堂和南洋公學
三 在公學發展中的促進作用與成立譯書院的特殊意義
四 派遣留學生和對辦學的堅持
第十一章 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中的表演
一 在多邊的“力”的較量中尋求發展自己之道
二 “東南互保”的導演者
三 促進和議的樞紐作用與鼓吹維新變法
四 籌措賠款之被屬意者
第十二章 “互保”原則的延伸
一 “互保”原則的歷史溯源和對俄約的抵制
二 商約談判中的力爭與妥協
三 在日俄戰爭中“公同保護”說的發展
四 對沙俄侵略者慘殺“周生有案”的處理
第十三章 與袁世凱之間的統一和爭鬥
一 盛與袁世凱同李鴻章的交叉關係
二 與袁世凱的關係
三 與袁世凱在輪、電兩局上的爭奪戰
四 明失而實得和失而復得
第十四章 總理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和用“官力”聯綴起來的經濟體系
一 總理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二 在醞釀漢冶萍公司成立中對外妥協性大於抵制性的發展
三 公司成立後進一步對日本依賴
四 用“官力”聯綴起來帶壟斷性的經濟體系
第十五章 反對辛亥革命與走完“U”字型路程
一 成了辛亥革命的打擊對象和資政院的主攻目標
二 策劃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與反對南京臨時政府用招商局、漢冶萍籌巨款的思想一致性
三 在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
四 走完“U”字型路程
附錄 盛宣懷一生經歷記要
後記

作者簡介

夏東元,江蘇靖江人,1920年12月生。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攻治國學,後來大力鑽研馬克恩主義理論,長期在山東濱海公學、曲阜師範、華東白求恩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任政治理論教員講授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等課程。1956年起專門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尤側重於洋務運動史研究.自成研究體系:洋務運動發展論,110年中國近代史以戊戌變法為分段線的兩段論。著有:《鄭觀應傳》、《晚清洋務運動研究》、《盛宣懷傳》、《洋務運動史》、《近代史新論》、《盛宣懷年譜長編》上下冊:校編:《鄭觀應集》上下冊:編註:《鄭觀應文選》;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大博覽》、《二十世紀上海大博覽》、《中學百科全書·歷史卷》。培養碩士20名,博士14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