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Pina

皮娜 Pina

《皮娜 Pina》是由德法英三國合拍的歌舞電影NFP Marketing & Distribution拍攝於2009年,皮娜·鮑什主演,由維姆·文德斯導演並編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娜 Pina
  • 其它譯名:翩娜(香港譯名),碧娜鮑許
  • 發行公司:NFP Marketing & Distribution
  • 拍攝日期:2009/10/19-2009/11/4
  • 導演:維姆·文德斯
  • 編劇:維姆·文德斯
  • 類型:歌舞,紀錄片
  • 主演:皮娜·鮑什
  • 對白語言:德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俄語,韓語
  • 國家:德國,法國,英國
皮娜 Pina (2011),現代舞舞蹈家皮娜·鮑什簡介,人物介紹,生平舞蹈作品,

皮娜 Pina (2011)

導演: 維姆·文德斯
編劇: 維姆·文德斯 主演: 皮娜·鮑什 / Regina Advento / Malou Airaudo / Ruth Amarante
類型: 歌舞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法國 / 英國
語言: 德語 / 法語 / 英語 / 西班牙語 / 義大利語 / 韓語 / 克羅地亞語 / 葡萄牙語 / 俄語
(JAP/文)這是一部獻給2009年去世的“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的電影。影片跟隨皮娜·鮑什和烏珀塔爾舞蹈劇場所有成員拍攝,採用先進的3D技術,展示皮娜創造的讓人振奮又無可比擬的現代舞藝術。影片將帶領觀眾展開一次視覺感官上的發現之旅,將這個傳奇的舞蹈劇場以新的維度投射到銀幕之上。除此之外,文德斯的鏡頭還將跟隨舞者們離開劇場,走進烏珀塔爾這座充滿工業景觀的城市,這裡是皮娜的紮根之地,在超過35年的時間裡,這裡一直是她創作生活的中心。

現代舞舞蹈家皮娜·鮑什簡介

人物介紹

皮娜·鮑什(德語: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全名Philippine "Pina" Bausch,出生於德國索林根(Solingen),現代舞編舞者(choreographer)。她在舞蹈風格中著名的德國舞蹈劇場(Tanztheater)發展上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及影響。她是位於德國烏帕塔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的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及編舞者。這個舞團有許多原創的固定舞碼,並且時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Tanztheater)在今日已和美國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及日本舞踏(Butoh)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鮑什從小就開始跳舞。1955年,她開始在埃森的福克望學校(Folkwang Hochschule im Ruhrgebiet)求學,這個學校是由德國很有影響力的編舞者庫特·尤斯(Kurt Jooss)擔任校長,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舞蹈(Expressionist dance)的創造者之一。1960年,在畢業之後,她獲得獎學金而前往紐約市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繼續就讀,在這裡的老師包括了安東尼·圖德(Anthony Tud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與保羅·泰勒(Paul Taylor)等等名舞蹈家。在紐約她曾成為保羅·山納薩與冬雅·弗亦爾舞團(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與新美國芭蕾舞團(New American Ballet)的舞者,並且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成員之一。
1962年,鮑什加入庫特·尤斯(Kurt Jooss)新成立的福克望芭蕾舞團(Folkwang Ballett)成為獨舞者,並在庫特·尤斯(Kurt Jooss)作品的許多地方提供協助。她在1968年編成第一部舞作《片段》,並在1969年接替庫特·尤斯(Kurt Jooss)接下舞團藝術總監一職。1972年,鮑什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 Opera Ballet)的藝術總監,後來鮑什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2009年6月,鮑什被驗出患癌,5日後離世,辭世前仍工作不輟,數天前才與舞者一起登台謝幕。

生平舞蹈作品

《片段》Fragmente (1967)
《在時光的風中》Im Wind der Zeit (1968)
《在零之後》Nachnull (1970)
《舞者的活動》Aktionen für Tänzer (1971)
《唐豪賽─酒神節》Tannhäuser (1972)
《搖籃曲》Wiegenlied (1972)
《費里茲》Fritz (1974)
《伊菲珍妮亞在陶里斯》 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
《兩條領帶》Zwei Krawatten (1974)
《我帶你到轉角處》Ich bring dich um die Ecke und Adagio (1974)
《慢板─五首馬勒的曲子》Adagio - Fünf Lieder von Gustav Mahler (1974)
《奧菲斯與尤麗蒂斯》Orpheus und Eurydike (1975),
《春之祭(西風/第二個春天/春之祭)》Frühlingsopfer (1975)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1976)
《藍鬍子──聽貝拉·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錄音》Blaubart - Beim Anhören einer Tonbandaufnahme von Béla Bartóks Oper „Herzogs Blaubarts Burg“ (1977)
《與我共舞》Komm tanz mit mir (1977)
《蕾娜移民去了》Renate wandert aus (1977)
《他牽著她的手,帶領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隨在後》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sein Schloss, die anderen folgen (1978)
《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
《交際場》Kontakthof (1978)
《詠嘆調》Arien (1979)
《貞潔傳說》Keuschheitslegende (1979)
《一九八○,皮娜·鮑什的一個舞作》1980 - 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19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