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西漢,國寶級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鹹陽市渭河北岸韓家灣,館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皇后之璽高2厘米,長2.8厘米,重33克。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隻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雲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后之璽
  • 出土時間:1968年
  • 出土地點:陝西省鹹陽市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文物年代:西漢
  • 文保級別: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 價值: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技術工藝,出土環境,文物保護,文物價值,

文物歷史

這方“皇后之璽”為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出土於“文革”期間的1968年9月,地點在陝西鹹陽漢高祖陵園的一條地溝邊,即鹹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它是被一個小學生在放學途中偶然發現的,其發現地點距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墓長陵僅1000多米。據《漢官舊儀》上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其形制、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漢官舊儀》所載相符。
1968年後,皇后之璽收藏在陝西省博物館。
1974年,江青聽說有這一枚印,她非常推崇呂后,也渴望自己擁有這枚玉璽。在古代,只有帝王和後的印稱作璽,他者皆叫印。她命陝西省博物館派人將玉璽護送去京,江青見之如獲至寶,遲遲不還,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這方“皇后之璽”才又返回陝西省博物館。
1991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和碑林博物館分家,皇后之璽一直陳列於陝歷博基本陳列展廳。
皇后之璽皇后之璽

文物特徵

皇后之璽為玉制印章,紐上的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特別惹人注意。讓筆者有了對這印紐上的“螭虎”一探究竟的興趣。
“螭虎”從字面上看,應是“螭”與“虎” 兩種動物。按《說文》解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螭虎,形如虎,為螭與虎的複合體。而代表皇權的玉璽,其紐為螭虎者,螭為陰,虎為陽,螭代表地,虎代表天,螭虎神獸意指天地合,陰陽平。螭就是龍,螭虎只是演繹出來的一種神獸,為螭與虎的複合體,亦龍亦虎。
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神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漢以後,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史書記載: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玉璽。漢人崇尚螭虎。陝西扶風人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範。

技術工藝

皇后之璽上方凸雕一螭虎為鈕,四面陰刻雲紋,底面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字,書體流暢,結構方整,筆勢方中帶圓,剛柔相濟,刀法嫻熟,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篆刻藝術水準。這枚玉璽為和田羊脂玉,溫潤潔白,玉質精良,略顯透明,極具觀賞性。

出土環境

與其他漢唐文物不同處在於,皇后之璽不是出土文物,而是1968年某個夏天傍晚,被鹹陽東北30多千米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國小的13歲學生孔忠良發現的。他放學回家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光,挖出來後發現是枚刻了字的印章,上面雕刻的小動物分外可愛。孔忠良將此帶回家交給父親。任大隊幹部的父親孔祥發和考古隊員們打過交道,也知道村子裡挖出過不少文物。於是,帶到西安交給文物專家鑑定,查閱多方資料認定為“呂后玉璽”。

文物保護

2012年12月初,陝西省神州漢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舉行“保護大遺址、弘揚漢文化”總結表彰大會,對發現“皇后之璽”的孔忠良等10名先進個人予以表彰。
2013年07月31日,“皇后之璽”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皇后之璽皇后之璽

文物價值

“皇后之璽”的發現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呂雉是有記載年代最早的皇后。給劉邦當了7年皇后,劉邦死後被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掌握大權達16年的女人,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這方玉璽在漢長安城發揮了23年作用,加上帝後直接使用的遺物發現很少,這方“皇后之璽”玉印是漢代皇后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研究秦漢帝後璽印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