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喻勢力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餘威和影響仍然存在(多含貶義)。

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釋義: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仆倒。原指,馬陸這種蟲子死後仍不倒下。後常用來比喻勢力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餘威和影響仍然存在(多含貶義)。
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示例:古人有言:“~”,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語見《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枝繁者蔭根,條落者本孤。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
三國時,魏國初立,魏帝曹丕廣求治國良方,欲使魏國富強。大臣曹冏上諫,求多招納賢才,培己勢力,此舉以防若有事變,可立於不敗之地。冏猶喻曰:“泉乾則流盡,樹腐則葉萎;枝茂者遮根,條凋者本孤。故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助之者多也。”力請魏帝納眾賢以固己也。
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
僵:仆倒。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蜈蚣或馬陸之多足蟲類,雖斷其體,亦能屹立不倒。後喻有權勢之貴族,或官僚之家,雖已衰敗,但仍能維持表面繁榮與興旺之假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