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堤

百花堤

百花堤亦稱曾堤,位於山東省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內風景秀麗的大明湖上,為大明湖南岸通向北水門的長堤,由4座景觀橋——自南向北以次為百花橋、凝雪橋、竹韻橋、南豐橋連線起來組成。最早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修建。世人將其與杭州蘇堤相提並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花堤,曾堤
  • 外文名稱:Ripples around Zeng Causeway
  • 地理位置:濟南市天下第一泉風景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9950平方米
  • 開放時間:24小時
  • 景點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大明湖、超然樓、歷下亭、稼軒祠
基本信息,曾堤縈水,

基本信息

蘇堤乃是宋朝大文豪蘇軾所建,而蘇軾則是在濟南看到了曾鞏於大明湖所建的百花堤,深受啟發,方才建了西湖的蘇堤。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52歲的詩人曾鞏(1019年-1083年)來到了齊州(今濟南),知齊州軍州事,擔任了齊州地方的首席長官。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正值王安石變法進入高潮,與此相呼應,曾鞏在濟南積極而穩妥地推行新法,加強城市建設與治安管理,使當地出現了“倉廩實”、“里閭安”的一派和諧景象。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過去南部山區和城內泉群的水毫無節制地宣洩城北,北門內外常遭水患。曾鞏據實考察,在北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包括修築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水閘等,其中的核心工程就是北水門水閘。宋熙寧五年,曾鞏指揮建築隊伍構築這處水閘,水閘兩崖用石頭壘砌,再用堅木做成閘門,閘門可“視水之高下而閉縱之”,以因時調節泄水流量。這樣就使濟南城內的大明湖成了一個天然水庫,城北平原不僅可以免受水患,而且可以適時灌溉。曾鞏懷著成功喜悅,在《齊州北水門記》中寫道:“外內之水禁障宜通,皆處其節,人無後虞。”可見,北水門的修建不僅解決了濟南的一時之急,而且造福久遠。清道光六年(1826年)山東布政司劉斯湄撰寫《曾鞏祠碑記》,他寫道:“至今民賴(北水門)以安,永除水患。”
曾鞏在對大明湖進行整治時還修築了一條貫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當年,大明湖南門牌坊以南有一大片水塘,人們叫它“百花洲”,這一帶花木扶疏,流水潺潺,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景絕勝地,古人有“百花洲畔結茅宇”、“窗外暮聽明湖雨”的詩句。曾鞏遊覽此地,也寫詩讚美:“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台前花遠近,試看何以武陵游。”在詩人的眼裡,百花洲一帶的風景分明是武陵桃花源仙境了。曾鞏所修百花堤位於大明湖東部,修成之後,大堤將大明湖分成“西湖”與“東湖”,大堤成了人們從南岸登臨北岸北渚亭的路徑,常在百花堤上行走的人們親切地稱此堤為“曾堤”。
一次,曾鞏從百花洲棄船登百花堤,沿堤一路來到北岸登臨北渚亭,並寫下了長詩《百花堤》:“如玉水中沙,誰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我為發其枉,銹營極幽趣。發直而砥平,驊騮可馳騖。周以百花林,繁香泫清露。間以綠楊陰,芳風轉朝暮……”從詩里可以讀出,先前的百花堤一帶是被荒草淹沒的水地,經曾鞏的整治,這裡“筆直平坦,可馳駿馬,兩邊植樹花,間以綠柳,清露芳風,怡情興”。所以,曾鞏騎著駿馬,欣賞著湖光山色,喜悅的心情是難以言表的。
2008年濟南市擴建大明湖公園恢復長堤,成為貫穿明湖南北的旅遊通道。曾鞏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出任齊州太守。修建百花堤後曾寫下《百花堤》詩:“如玉水中沙,誰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我為發其狂,修營極幽趣。發直而砥平,驊騮可馳騖。周以百花林,繁香漫清露。間以綠楊陰,芳風轉朝暮。飛梁憑太虛,榭嶢躡煙霧。直逼高城巔,海岱歸指顧。為州乏長材,幸歲足杭余。與眾飽而嬉,陶然無外慕。”
大明湖曾堤大明湖曾堤

曾堤縈水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明湖新八景之一,位於大明湖東岸,連線南豐橋與南豐祠,占地19950平方米,堤上楊柳垂蔭、鮮花燦爛,兩側湖水縈岸,景色秀美。
曾堤曾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