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高宗武回憶錄

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高宗武回憶錄

《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高宗武回憶錄》內容簡介:抗戰爆發後,高宗武受蔣介石指派,負責對日情報工作。但他一度背離蔣介石,為江精衛“和平運動”從事秘密外交活動,並追隨汪精衛去上海,參與“汪日密約”的談判。隨後,又同陶希聖一起逃離上海,製造了轟動一時的“高陶事件”。“高陶事件”發生後,外界一直希望從高宗武口中,了解汪精衛“和平運動”的真相,雖隻言片語亦彌足珍貴。但是他始終守口如瓶,對當時的經歷避而不談。而這部塵封了60多年的秘密書稿由“高陶事件”另一主角陶希聖之子陶恒生得閱,將全稿譯成中文,並進行考證和補充,使內容更臻精準完善。

基本介紹

  • 書名: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高宗武回憶錄
  • 譯者:陶恒生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079576
  • 作者:高宗武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高宗武回憶錄》對“高陶事件”的真相,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這本回憶錄是高宗武離開香港赴美國定居後,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題名為“深入虎穴”。在這部手稿中,他詳細記述了自己從事對日外交的經歷,並介紹分析了當時的日本政局。但書稿封藏六十多年未獲出版。此次《高宗武回憶錄》在海內外首度公開出版,將有助於澄清“高陶事件”的真相。

作者簡介

高宗武(1906 ~ 1994),浙江樂清人。早年留學日本,抗戰前期進入外交領域,29歲擔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職務,專門從事對日外交工作,是當時國民政府里最年輕的高級外交官員。

媒體推薦

此番出版的《高宗武回憶錄》,系由美籍華人學者陶恒生(陶希聖之子),根據存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館藏於美已故外交官勞倫斯· 索爾茲伯里(Laurence Salisbury)檔案中的高氏英文打字稿迻譯而成,原稿標題為《深入虎穴》(Into the Tiger's Den),為索氏在高氏原稿基礎上的潤色、編輯稿,完成於1944 年 8 月31 日,剛好是日本投降前一年,汪精衛於兩個月後病歿於日本名古屋。出版前,曾於台灣《傳記文學》上連載;譯者陶恒生也曾在《書屋》雜誌上撰文介紹,並一度列入《書屋》的出版計畫。
高氏回憶錄之存在與否及出版的問題,歷來是史學、日本問題學界關注的熱點。其英文稿的出版事宜,早在二戰尚未結束時就曾得到過胡適等人的襄助,惜終未實現。此番在大陸出版,誠為可喜可賀之事。但同時,為學術研究計,無論有多么複雜的“背景”,被認為內容“更為翔實豐富”的中文手稿的出版實應提上議事日程。這也幾乎是可望揭秘“高陶事件”的最後的重要線索之一。
——《南方都市報》

圖書目錄

代序 從政七年如咯血
譯序
前言
第一章 代表中國政府
第二章 汪精衛飛往河內
第三章 代表汪精衛
第四章 隨汪精衛往東京
第五章 偷來的密約
第六章 傀儡付出代價
第七章 “少壯軍人”的心態
第八章 東條的崛起:第一階段
第九章 東條的崛起:第二階段
第十章 東條的崛起:第三階段
第十一章 東條在鞍上
第十二章 雙鞍馬:小磯與米內
第十三章 老虎朝西看
第十四章 在亞洲的野心
第十五章 日本的前途
譯者後記
附錄
主要參考數據
索引

文摘

“日本絕對沒有意圖”,板垣不管我的問題,回答說:“把中國變成滿洲國第二。日本政策的核心是要提升亞洲國家地位,到和西方國家絕對平等。簡單地說,我們的目的在歐洲和美國,不在中國。日本在精神上絕對平等對待中國。我希望中國與我們合作,共同對抗蘇聯,與我們經濟合作,參加我們共同制裁英美的經濟侵略。”他最後下結論說:“如果中國與日本共同捍衛亞洲。那將是最理想的。”
與許多我曾經談過話的日本人一樣,板垣完全忽略他說詞中的歷史事實和真相。他好像完全沒有料到我有日本在中國活動的一手資訊。他可能和一些第一次來到東方的無知西方人談過話。這顯現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將領的心態的可怕。東條後來可能更有權力,但他的心態並無不同。
經過了多次這種經驗,我得到結論,說這種論調的日本人並非有意說謊,而是他們實際上相信這種謊言。.我見到的第二個人是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次長多田駿。我選擇多田,而不是參謀總長閒院親王(譯按:載仁),是因為後者有名無實,只因他是日皇的叔叔。由皇帝的叔叔擔任參謀總長,在人民眼中更有地位,也有更多的權威。
多田將軍與板垣明顯不同。在日本人裡邊,多田算高的,身材瘦削,而板垣則身體結實,中等個子。多田有一張長長的學者型的面孔,說話流暢,邏輯性比板垣強。
多田表示他同情中國,一個被他和他的同僚搶奪蹂躪的中國。他當然沒有承認這一點。聽到過他在華北的蠻橫行為,我很驚奇他有理的談吐和斯文的外表。他說:“中日戰爭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真是遠東的悲劇。”他甚至承認戰爭的開頭日本不是沒有責任的。

後記

一、脫離上海揭露密約
(一)離滬前後
1940年1月高宗武離滬赴港前後的經過,與另一當事人陶希聖20多年後寫的雖然基本一致,然仍存在一些差異(如日期、船名、對談等)。後者或因年代久遠記憶模糊所致。現在乘此機會加以比較訂正,以下是高陶離滬前後細節的異同之處。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
[民國]29年1月1日,我抱病往愚園路,沿家拜
年。璧君主張我在“要綱”上補簽。汪以為此刻不必勉
強我補簽,要等我病癒再補。

序言

高宗武是大歷史中的小人物。早年留學日本,歸國不久即從政,受當道賞識,扶搖直上,別有一番懷抱;然而,處斯亂世,國力未充,內外交迫,受其掣肘,事功有限,後更成為大人物政爭中信手調遣的一粒棋子,其命運殊為可嘆也。不過,既為小人物,則又有一好處,就是見勢不妙,船小好掉頭,趨避逃遁,茫如風影,遠離人們的視線,我們不打擾他,他更不想打擾我們。即使世道人心,一落千丈,言人人殊,也無動於衷,一副倦鳥歸山、英雄失路的樣子。高宗武就是這樣一個人,三十歲之前,紅極一時;之後,則躲得遠遠的,若復隔世,悄無聲息活到了九十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