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水線:一部工業技術進步史(百年流水線)

百年流水線:一部工業技術進步史

百年流水線一般指本詞條

1913年,福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 短短10年,流水線傳播到世界各地,贏得了廣泛讚譽。

進入20世紀30年代,流水線憑藉其大規模生產力致使大批工人失去工作,因而被看作是殘酷的剝削手段,備受指責。

二戰期間,流水線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核心標誌,美國人認為正是流水線讓其在二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20世紀60年代,知識分子愈發抨擊流水線的人性缺失,同時流水線也為當時的小說、詩歌、流行歌曲等文學藝術形式賦予了創作靈感。

二戰結束後,日本開始對流水線進行革新,並逐漸實現全球化,至此流水線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充斥著大規模流水線產品的世界已經存在了一個世紀,未來是否還有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會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到底什麼才是我們通過那條越來越快的流水線所追求的生活呢?

《百年流水線》將細述這一偉大的技術發明是如何創造工業歷史、影響人類文明以及未來將走向何處。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年流水線:一部工業技術進步史
  • 作者:[美]大衛 E. 奈(David E. Nye )
  • 原版名稱:America's Assembly Line
  • 譯者:史雷
  • ISBN:9787111575603
  • 頁數:264
  • 定價:4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9
  • 開本:16開
目錄,前言,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1章 背景┊1
第2章 誕生┊11
第3章 讚譽┊36
第4章 共享┊61
第5章 指責┊91
第6章 戰爭與冷戰┊119
第7章 不滿┊145
第8章 挑戰┊173
第9章 全球勞工┊203
第10章 百年流水線┊227
注釋
參考文獻

前言

自從1970年夏天開始,我便開始了對流水線的思考。這一切都要從那次對密西根州迪爾伯恩市格林菲爾德莊園的偶然造訪說起。我當時正在和一名來自德國的交換留學生在自駕游的途中。我們從明尼阿波利斯到波士頓,期間途經蒙特婁。也許是這名留學生主修機械工程專業的緣故,當我們到達底特律的時候,他提出要去亨利·福特建造的戶外博物館參觀一番。其實,我當時非常想去看一場棒球比賽,但是最終還是如他所願。我們隨後一起來到了福特的格林菲爾德莊園,在那裡度過了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而我也對當年秋季能夠將福特納入將要教授的本科課程和之後的論文大綱而感到十分興奮。
我希望自己的論文可以突出20世紀20年代製造的機器設備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然而,我卻將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亨利·福特本人身上,從而偏離了對流水線的關注程度。然而,在隨後出版的著作中,流水線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視線中。我曾經在25年前就這個課題進行過概述,但是其他的研究工作讓我不得不暫時將此事擱置。也許這對於我來說是件好事兒,因為從那時起,一些非常優秀的學者開始進入流水線這個研究領域,而且日本的生產方法和自動化技術正好可以對這項研究工作進行補充,進而提供更多新鮮的資料。
1913年誕生的流水線可以說沒有任何吹噓的成分,它很快就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讚美,但是關於流水線的爭論和抗議之聲也隨之而來。本書第1章介紹了培育流水線的土壤;第2章講述了其誕生過程;第3章描述了大眾對流水線最初的喜悅和後來的困惑情感;第4章描繪了流水線在短短10年的時間裡傳播到世界各地的過程;第5章講述了人們對流水線這種生產方式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滿,以及其在20世紀30年代被看作失去人性的工作的遭遇;第6章敘述了流水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初期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力核心標誌的內容;第7章主要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期間,知識分子對流水線這一失去人性的發明的抨擊,以及越來越多的工人對它不滿並且願意從事其他形式的工作;在第8章中,日本對流水線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而來自日本的汽車製造商則完全取代了底特律的地位;我們在第9章中可以看到,隨著不斷的革新,日本生產體系實現了全球化,但是這些企業在提高公司高管工資的同時並沒有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水平。實際上,在很多非西方經濟體中,新型的流水線工作一直遵循著低工資的原則。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環境的限制阻礙了全球生產率的提高,而各個企業則正在尋求一種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資料並從中汲取了靈感。雖然這是一部關於美國百年歷史的著作,但是在第4章、第6章和第9章中則以國際化和比較視野的角度分析了很多問題。總體來說,為了理解自1913年起就不斷進行改進的流水線對美國社會的意義,我在本書中不僅關注企業的高管、工人和知識分子,而且全面展示了電影、攝影圖片、音樂和小說等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大衛 E.奈(David E. Nye )
大衛 E. 奈出生於波士頓,成年後在阿默斯特學院和明尼蘇達大學深造,目前在南丹麥大學丹麥高等研究院擔任美國史教授。他曾在NOVA、BBC和丹麥電視台擔任嘉賓,任劍橋大學、利茲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華威大學、奧維耶多大學和聖母大學的訪問學者。他曾出版過20部專著,得到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美國學術團體、利弗休姆基金會、丹麥和荷蘭國家研究理事會的資助。2005年,他因為在科技史方面的貢獻而榮獲萊昂納多·達·文西終身成就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