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

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

《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記錄了一個普通家庭的優秀青年王睿與父母、兄弟之間的通信往來,書中記述了王睿從少年到青年成長過程中自勵與困惑、自強與迷茫、進取與逆反、奮鬥與喜悅等複雜的思想軌跡。通過閱讀這些書信,瀆者會從中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獨特的交流方式,會發現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與失,更會啟發每一位普通家長對孩子應有的教育之道。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2頁
  • 開本:16
  • 定價:39.00
  • 作者:王昌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2323150, 7302323151 
  • 品牌:清華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記錄的優秀青年王睿雖已因公殉職,但他成長的經歷,留給我們的卻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百姓家書:王睿·一個優秀青年的勵志旅程》值得廣大青少年、家長以及教師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王昌金,陝西省旬陽縣人。1949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臨床醫師,兼單位黨支部書記。撰寫八篇臨床報導,參與學術會議交流若干次(其中國家級學術會議兩次),共獲地區人事局、科協優秀論文二、三等獎三次,其中有六篇報導分別被《陝西中醫》《陝西醫學》《武漢醫學》《新醫學》雜誌刊用。《中草藥治療軟組織損傷》一文被香港《中外名醫》雜誌轉載。在《當代陝西》、陝西省委《先鋒》雜誌以及省、地、縣級報刊發表文章十餘篇,其中《領導者應注意心理素質的陶冶》一文,被多家刊物轉載。在部隊服役六年,受嘉獎四次,榮立三等功一次。1991年獲縣級“白求恩精神獎”;1993年獲陝西省委組織部、省社教辦、省人事廳先進工作隊員獎;1995年獲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十年校慶優秀學員獎;1999年安康地委黨校、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安康學區十年紀念授予優秀畢業學員稱號。曾當選中共旬陽縣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

圖書目錄

一、序·品味樸素的語言體味真摯的情感
二、自序
三、王睿中專一年後給爸爸的一封“言志”信
四、父親給王睿的五十五封信
(一)一九九四年的三封信
(二)一九九五年的九封信
(三)一九九六年的十五封信
(四)一九九七年的八封信
(五)一九九八年的十一封信
(六)一九九九年的九封信
五、三伯父王昌順給王睿的一封信
六、母親給王睿的十二封信
(一)母親的《備忘錄》
(二)一九九四年的一封信
(三)一九九五年的七封信
(四)一九九六年的一封信
(五)一九九七年的兩封信
(六)一九九八年的一封信
七、王睿給父母親的四十三封信
(一)一九九四年(時年15歲)的十二封信
(二)一九九五年(時年16歲)的十一封信
(三)一九九六年(時年17歲)的十封信
(四)一九九七年(時年18歲)的八封信
(五)一九九八年(時年19歲)的兩封信
八、哥哥王相林給王睿的十九封信
(一)一九九四年的五封信
(二)一九九五年的三封信
(三)一九九六年的三封信
(四)一九九七年的兩封信
(五)一九九八年的一封信
(六)一九九九年的五封信
九、王睿給哥哥的十封信
(一)一九九四年的七封信
(二)一九九五年的兩封信
(三)一九九七年的一封信
十、附錄
(一)王睿入團《申請書》
(二)王睿關於工作分配的《申請書》
(三)王睿在公務員鍛鍊期間的《思想工作總結》
(四)王睿十二歲暑、寒假期部分日記、筆記掃描
(五)致團省委的《函》
(六)求知勤學的少年模範立志成才的青年楷模——記共青團員王睿同志的先進事跡一
(七)給王睿兒的一封追憶信
(八)王睿部分同學的追憶信
(九)王睿生平暨悼詞

後記

後記

家書,曾是親人之間最為重要的情感交流方式,點滴心意,字字句句都濃縮在白紙黑字間。杜甫說“家書抵萬金”,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家書都扮演著信報平安、傾訴衷情的角色,是任何聯絡方式都無可替代的。然而近年來,隨著手機、網路的發展,家書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快餐式的信息交換催促人們不斷加快步伐,字裡行間的情意愈顯蒼白和脆弱,還有誰記得那一份“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期盼于欣喜?
《百姓家書》的出版,勾起了我們對於手書信箋時代的回憶,想起筆尖稚氣的字跡,想起心中沉沉的思念,想起曾經感動一代人的歌曲《一封家書》,想起許久沒有好好寫過一封信寄給最愛的人。
《百姓家書》選取了1994至1999年王睿與父母、兄弟之間的書信往來,是對這個家庭生活點滴的記錄和保存,讓我們重溫了那些熟悉的老百姓家的尋常故事。正是這些最樸實最真摯的事件與話語,引起了我們的共鳴,讓我們感動著他們的感動。
在父子互通的每一封信中,我們都能找到這樣一些話語:努力學習、注意身體。父親不厭其煩的教育與敦促,時常摘抄各種名言給兒子,這裡有諸葛亮的《誡子書》;有美國總統給孫子的十誡;有鄭板橋的為官之道;有古今聖賢的學習方法:如有元代文學家袁枚總結人們讀書常犯的毛病——五錯;有陶行知讀書十訣;華羅庚的厚薄法等,要求從早立志、立長志,著重從基礎知識上下硬功夫,綜合素質上下硬功夫。全方位培養、陶冶自己,鼓勵兒子不畏困難、勇敢向前。做錯了事,嚴厲批評;取得了成績,也不吝惜表揚。這是一位父親望子成龍心情的最真實表達。而在兒子的信中,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他隨著年齡段增長,在文學水平上的提高,在為人處事上的進步,以及思想和心智的逐步成熟。也看到他節衣縮食,從牙縫中剩下錢給父母捎茶葉、買麥乳精、蘋果、衣物以敬孝道、決心讓父母將來過上好生活的願望。在母親與王睿的通信中,更多的是母親對一些生活瑣事的交待,是兒子對母親身體、心情的關心和開解。而在王睿與兄長的數十封信件中,我們則看到了兩兄弟彼此守望互助的情誼,他們會對一件事情交換各自的看法,會分享自己的心情,甚至會約定共同保守秘密……
《百姓家書》的附錄部分,從各階段反映了王睿成才勵志的思想軌跡。正如時任縣人民法院院長陳守業致王睿悼詞中所說:“人的生命有長有短,而生命的意義不在數量而在質量。求學中的王睿,吃著燒餅喝著開水,而汲取了滿腹才華;他穿著沒有別人華貴的服裝,卻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他雖年幼,卻比同齡人成熟;工作時間不長,卻有所貢獻……他雖沒能長命百歲,卻讓人懷念長久,我們法院人將永遠記住王睿這個閃光的名字。”王睿《筆記》中有這樣的話:為民族而學、勤學、苦學;呼籲社會:重視品德,振興中華;重視兒童,重視起祖國的未來!這是一個六年級兒童的筆記,可以看到他學習目的的高尚無私;看到他關注社會,關心國家的大事,著實令人敬佩。在《百姓家書》中我們看到了在他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座右銘。他的勵志旅程留下了許多閃光點……
父愛如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個每一個家庭都嚮往的溫馨畫面,本書的出版,正是為了將這場景定格,永久保存。同時,也希望本書主人公王睿少年立志,刻苦學習,自強不息,團結同學,友愛同事和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激勵一代青少年,鼓勵他們不斷奮發向上!
謹以此對王睿同志英年早逝表示深深的惋惜,願本書出版能夠告慰其在天之靈。
河畔金柳

序言

信是心靈的脈搏,信是永恆的記錄。“家書抵萬金”,也可以這樣說:家書對親人來說是無價的。王睿家書一百四十一封信,是王睿遠離父母求知、求學至參加工作後的家書往來。這裡有父母對兒子潤物無聲的諄諄教誨和嚴格要求;有兒子思念父母,希望父母健康幸福生活、血濃於水的一片孝心;還有兄弟手足之間的關愛。這一百四十一封信,雖沒有古人家書的錦句宏語,卻有平民百姓的貼心實話。它是一本激勵青少年積極向上,自強進取,樹立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勵志書。
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王睿的求知生涯,一路走來,一路艱辛,他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古今聖賢學習,向民族英雄學習,向雷鋒學習,留下了許多閃光點:他早立志、早成才的精神;他立志做文質彬彬、標準形象的人;他高尚無私的學習目的——為民族而學,勤學、苦學;他讀“活書”不讀“死書”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他“惜秒陰”只爭朝夕的時間觀念;他關注社會,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向社會呼籲:“重視品德,振興中華”;他熱愛學校、熱愛集體,國小時期把整箱、整套精裝四大名著連環畫和兒童讀物捐獻給學校圖書室的奉獻精神;他中專、大專同步修的毅力;他節衣縮食,從牙縫中省下錢給父母買茶葉、麥乳精、衣服,決心讓父母將來過上好日子的一片孝心;他手指頭凍破,右耳朵凍得有左耳朵兩個大,卻把手套、暖衣送給哥哥的兄弟親情;中秋佳節學校發月餅,他自己不吃,送給同學正在患病的母親的那一份愛心;他參加工作後,自強不息,春節休假仍在撰寫法律文書“無愧天平、不辱使命”的敬業精神……這些在家書中都可一目了然。他無愧於青春,無愧於時代。這是文明社會對他的沐浴;是古今聖賢、文人學士和民族英雄人物對他的薰陶;是領導和同事的幫助;是老師和家庭對他的培養教育而留下的一筆精神財富。
《百姓家書》實際是一本王睿求知、自強、進取的“勵志書”。《百姓家書》面世,願莘莘學子和青少年朋友們在求學的閒暇之餘,能歡心分享,這便使我十分欣慰了。
是家書,就有柴米油鹽和衣食住行,免不了有世俗之處;王睿成才過程也免不了有少年的幼稚和青年的狂妄,敬請讀者諒解,在此先謝過了。
真誠感謝他的母校:張河權家溝口國小、赤岩中心國小、赤岩中學、安康農校、省自考委、西北政法學院暨全體老師。尤其應感謝國小吳宏山、李彩燕、李世艷、馮自來老師,中學李良乾、郭麗芳、周遠道、李善琴、豐忠林、王繼社等老師的關懷和鼓勵。正是他們的關愛使王睿在求學的路上,能一路凱歌一路春。
承蒙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的大力支持,使《百姓家書》欣然面世,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王昌金 2011年12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