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山河

百二山河

百二山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ǎi èr shān hé,意思是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二山河
  • 拼音:bǎi èr shān hé
  • 近義詞: 百二山川
  • 釋義: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出 處,示 例,典故故事,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唐 盧宗回 《登長安慈恩寺塔》詩:“九重宮闕參差見,百二山河表里觀。”
馬致遠蟾宮曲·嘆世》曲:“ 鹹陽 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
《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三千世界都成幻,百二山河盡屬空。”
寧調元 《清明憶亡友姚宏業》詩:“百二山河同敗絮,兩三親友各飄萍。”參見“ 百二 ”。

示 例

~同敗絮,兩三親友各飄萍。★寧調元《清明憶亡友姚宏業》
近義百二山川

典故故事

“百二山河”是明代嘉靖年間遭貶謫的四川狀元楊慎(升庵)去保山途經大理時題寫的。建國前,"百二山河"的大理石匾鑲嵌在下關玉龍關城樓的門洞上,後玉龍關被毀,石匾亦不存。匾雖不存,但"百二山河"的說法,常常作為蒼洱之間大理壩子的代稱而見諸詩文,流傳民間。八十年代初,擴建洱海公園時,"百二山河"又被製成匾額安放在洱海公園的大門之上。
何謂“百二山河”?一種說法是指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地域。因為洱海北端的上關與南端的下關相距大約一百多華里,故以“百二山河”作為一個概數來統稱大理。但由於數據不準確,此種解釋未必恰當。另一種解釋是“百二山河”作為歷史典故來引用。該典故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的“百二秦關”之稱。“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y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藉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里有“鹹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藉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曾以“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題自勉聯,說明“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從以上典故的來源和用法中,不難理解學富五車的明代狀元楊升庵為大理題寫“百二山河” 的用意應在於從“百二秦關”的歷史典故引申形容大理地理位置的險要。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王閣羅鳳築南北二關,北為上關,稱龍首關或龍口關;南為下關,稱龍尾關或河尾關。因蒼山南北走向,蜿蜒數十里,猶如游龍,故位於蒼山南北兩端的上下關有龍關之稱。上關位於蒼山雲弄峰下,是蒼山洱海相連線的最窄處,“襟山帶海”,地勢十分險要,有“北關屏藩”之稱。下關位於蒼山斜陽峰下,西洱河畔。
下關西面背依蒼山,東南兩面分別瀕臨洱海和西洱河,是南詔國國都羊苴咩城的拱衛城,有“南天屏障”之譽。上關下關是歷代王朝進駐大理的必克難關和兵家必爭的要隘。忽必烈於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進攻大理時,原打算從上關進入大理,後因上關久攻不克,方才改由蒼山背部翻越蒼山攻占大理古城,可見上關的險要。
總而言之,楊慎就是根據秦漢時期“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的說法,結合大理的地形和歷史,用“百二山河”比喻蒼洱地區固若金湯的戰略地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