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祠(泰山白龍祠)

白龍祠(泰山白龍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天外村廣場之北,泰山西溪傲徠峰百丈崖下的溪谷之中,有碧水一潭,終年不涸,人稱白龍池,古人認為池中有龍,能興雲播雨,便建石祠供奉,白龍祠便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龍祠
  • 地理位置:泰山西溪傲徠峰百丈崖下的溪谷之中
  • 氣候:山上多雲霧
白龍祠全石構築,體量不大,且所祀之神歷史久遠,已幾乎不為今人所知了,但它在歷史上卻是一處極為著名的所在。追溯歷史,泰山是先民祈雨的最佳位置,因其高,氣候產生垂直變化,山上多雲霧,因而被認為是“出雲導雨”的神山,古人認為:“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春秋公羊傳》)。所以上泰山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成為古代先民和君王祭祀的重要動機,而專門的泰山祈雨活動便選定在白龍祠。 據宋代碑碣記載,自漢唐至宋,歷代皇帝都派重臣到這裡投金龍、玉簡,焚香求雨。宋元封五年(1082年),宋神宗更是把白龍封為了“淵濟公”,並建神龍祠一座。明代泰安知州袁槍題寫白龍頌歌:“白龍之潭,淵淵莫測。有禱則應,沛降甘澤。粒食生民,四境即宅。靈承神麻,永祀功德”。而每逢雨季,山洪湧來,激流泄下,恰如白龍騰飛,因此白龍池及傳說中池中的白龍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
傳說白龍心地善良,一次龍王命他降一場暴雨,但他卻不忍心沖毀百姓的房屋和莊稼,便降了一場綿綿細雨。龍王得知後大怒,便把他困在泰山受苦,白龍被貶人間並不以為苦,變做一個少年到山南農家做工,農家老漢見他勤勞忠厚,就把女兒許配了他,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白龍白天干活夜晚澆田,每次都澆得畦滿地透,但沒有一人聽到轆轤聲。鄰人懷疑,就暗中窺視,竟見數丈白龍入井汲水,吐入畦內。窺者大駭呼喊,驚動四鄰,白龍遂變做少年,含著淚對妻子說:“我事已泄,只能同你分手了,我家住在傲徠峰百丈崖下……”這個故事很久遠了,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這個有人情味的白龍。 白龍祠周圍景點秀美,古人即形容為“縈流天轉,涵漾峰旋,乃一方雄勝之地,登而蒞之者無不嘉而駭焉”(元·趙合·《白龍殿記》)。此地已成為一處遊覽熱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