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尊王

白馬尊王

白馬王是福建和台灣的傳統民間信仰和信仰歷史久遠的道教神靈,福州晉安區鼓山鱔溪白馬尊王廟為兩岸鄉親共奉為祖廟。根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分封無諸為漢閩越王,閩越王時有大為害百姓,郢第三子人稱“白馬三郎”,為保境安民射殺鱔精而犧牲,村民為感念白馬三郎的恩德,在村中建廟奉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尊王
  • 分類:宗教信仰
  • 地區:福建,台灣
  • 出處:《三山志》
道教神靈,歷史淵源,後世影響,祖廟,廟傳說,

道教神靈

白馬王祖殿白馬王祖殿
白馬王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和信仰歷史久遠的道教神靈,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從人到神的典型神靈。在長期的信仰過程中,白馬王故事不斷演變和充實,展示了福州民眾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體現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靈的地方特色。

歷史淵源

宋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中載:“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註:距上潭五里。)昔閩粵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並記載該廟在唐宋年間屢屢祈雨顯靈,官員推崇,朝廷加封,但當地百姓竟謬尊大鱔為神,地名鱔溪。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陳塏祈雨後為正視聽,令縣令改名為善溪。《三山志》成書於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其關於鱔溪白馬王信仰典故的記載,當屬最早。這裡只記載了白馬三郎射中巨鱔,顯示神力,土人立廟祭祀,並沒有巨鱔為害民間和白馬三郎人馬以及隨從殉難的記載。
300多年後,明弘治年間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地理·山川·善溪》中才出現白馬三郎人馬殉難的記載:“善溪,舊名鱔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距上潭五里。相傳越王郢時,溪有大鱔,長三丈。郢第三子號白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鱔怒,纏以尾,三郎人馬俱溺,邑人立廟祀之。”不僅增加了郢第三子射鱔時連人帶馬一起殉難的情節,還把“白馬三郎”土人立廟時加封的稱號,改為他生前原先就有的名號。為以後民間就此題材進行發揮想像提供了空間。
白馬王廟白馬王廟
明萬曆年間王應山編撰的《閩都記》、清代林楓編撰的《榕城考古略》中沿襲《八閩通志》的說法,先後增加了大鱔“為民害”、“為閩害”的說法。清代乾嘉時期的小說《閩都別記》中則有更豐富、生動的描述,白馬三郎不僅有名有姓,威名遠揚,還增加了豹害、鱔害和白馬三郎除害犧牲的情節,使英雄形象更生動豐滿。同時,將白馬三郎的名號來歷再改為“軍中號為白馬三郎”,以顯示其英武。由於小說流傳廣,民間的白馬三郎的形象和故事從此基本混同於《閩都別記》,與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相去甚遠。再加上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曾以“白馬三郎”為號,後人記載他“軍中號為白馬三郎”,死後也被尊為白馬王神靈,造成民間對此混淆不清,常鬧出“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但是,民間的創造還不僅如此。清乾隆年間曾有戲劇《白馬尊王》,劇情雖然是描述白馬三郎鱔溪射鱔故事,但鱔魚精卻成了龍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與白馬三郎有前世姻緣,在搏鬥中同歸於盡後,成為神仙眷侶,三郎被封為白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為英德夫人。因此,白馬三郎又有“白馬尊王”的稱號,以後許多供祀白馬三郎的廟宇就稱為白馬尊王廟,有的廟宇還配祀了尊王夫人神靈。

後世影響

其後,福州民間又增加白馬三郎的隨從五大元帥、十八家將等同時遇難和遺物漂流成為神媒等情節,給福州一些廟宇有關神靈的歸宿蒙上神秘色彩。如台江瀛洲白馬王廟,就有白馬三郎的長靴從鱔溪漂流到台江瀛洲,被民眾撈起奉為神物的傳說,白馬三郎被奉為神靈,並享有“漢藩府廣應白馬王”的尊號(漢藩府指閩越王王族為漢朝藩屬)。晉安康山廟雖然沒有供祀白馬三郎,卻供祀了與其同時殉難的部將柳、何、王、鄧、陳五大元帥,並分爐到其他廟宇。因五大元帥神靈數量多,一些廟宇又只請走柳、鄧兩位威靈顯應的元帥為主神或配祀神。倉山三聖王廟,雖然主神仍是白馬尊王,但左右增加了據說是與其結拜兄弟的康懿王、巡山王,故名三聖王,兩位兄弟的來歷與鱔溪的歷史記載並無關聯。更為奇特的是,台江安淡民間傳說曾有名叫鄒文的御醫,也隨從白馬三郎遇難,死後成神並屢屢顯靈,被奉為醫官尊王,以後在安淡建廟供祀,香火鼎盛,成為福州唯一的醫官尊王廟。
白馬尊王
隨著地方史志和民間傳說不斷創造,白馬王信仰內容不斷豐富,信仰系統不斷擴大,其上承漢閩越王信仰,下衍五大元帥等部屬神靈信仰,影響遍及福州地區城鄉各地,並隨著移民播遷到台灣。
白馬尊王

祖廟

福州晉安區鼓山鱔溪白馬尊王廟為兩岸鄉親共奉為祖廟,近幾年來,隨著白馬尊王廟分靈海外,馬祖的白馬王廟也成為其中之一。福州鼓山鱔溪白馬尊王廟始建於漢代,根據《閩都記》等史料,都可以證明鱔溪白馬孚佑尊王廟是祖廟所在。山上並排立著白馬王祖殿和射鱔台,山下規模較大的白馬王廟估計是在唐朝新址上重建的。

廟傳說

福州連江縣小滄鄉七里村有座古廟,稱“白馬尊王”廟。每逢元宵佳節,鄉人云集在廟內大辦酒席,宴請四鄉八里客人,席間大聲爭議各種事情,並喝得酩酊大醉,這樣全村方可求得平安,添丁增壽。這鄉俗的由來原來有一段故事。
白馬尊王
很久以前,七里村是個好地方。人都說:“好七里,景七里,景景都在七里中。”後來,山坡上的一棵千年古松上來了一頭獼猴猴受了日光精華,乾坤兩露,成了精。起先猴精還只吃野果、竹筍之類,後來胃口越來越大,經常出沒村里,吃掉許多家禽,占了許多良家女子為妻,並要村里每年在元宵節晚上獻上一對童男童女,不然要讓全村人遭殃。七里畲家從此不得安閒過日子,請求官府派兵剷除妖怪,但官府卻不予理睬,不管畲民死活。因而全鄉民眾多四散逃生,田地荒蕪,一片淒涼景象。
後天,畲山來了個雷知將軍。他是皇帝派入閩省的都統制。雷將軍入閩後,常裝扮成平民入畲山問災探病。有一次,他騎著白馬,想渡過大溪。見一農民正趕著二頭大水牛過溪,牛見溪水湍急,死也不過去。農民急得滿頭大汗,只好用力牽牛鼻子呆呆地望著對岸。雷將軍見景,不慌不忙地下馬走到農民身邊說:“我來幫你。”說完順手扯下幾條碗口粗的大藤、眨眼間就將兩頭水牛捆綁起來,又折一棵大松枝當作扁擔,氣不喘、汗不流地挑過溪去。
有一天,將軍來到七里,見田野一片荒蕪,只有幾個老人在挖野菜。心裡一酸,不覺流下了眼淚。上前查問根由,方知是猴精作惡。怒火頓生,他對老人說;“我一定要滅掉惡魔,為民除害。”老人見是陌生人,忙回答說:“你的心意我們領了,只是猴精魔力非常厲害,千變萬化,來去無蹤,恐不能取勝呢?”將軍回答說:“我就在這裡住下來,同鄉親商議好辦法,有大家幫忙,一定能取勝!”
白馬尊王
從此,雷將軍就住下來了,每天清晨上山坡,觀察猴精變化情況,晚上出去探明猴精去向來蹤。他看清千年大古松中有一大樹洞,被奪去的幾位女子就關在裡面。
一天晚上,他帶上寶劍乘猴精外出,進入樹洞。從女人口中得知:猴精經常戲弄她們,並要她們每天早晨唱山歌給它聽。猴精最害怕丟失了自己的魂魄。它每年吃童男童女的前幾天,都要將自己的魂魄暫存在一個非常秘密的地方,只有拿了它的魂魄放人火中燒掉,它就會死掉。但猴精機靈,每年要換個地方誰都不知它的魂魄會在哪裡。雷將軍聽罷便附在女子的耳朵邊說了一陣後,悄悄地回到村里。
下半夜猴精回洞來了。一個女子突然開口道:“猴大王,剛才洞外有個人,說元宵節時要殺死你,我們害怕極了”。猴精聽後哈哈大笑道:“除非他拿走我的魂魄,不然,任何人都不能殺死我!”那女子又說道;“那大王的魂魄可千萬要放好,不然……”。猴精回答說;“我今晚出去就是去藏魂魄的。”另一個女子牽著猴精的手,笑道:“大王,魂魄怎么能藏起來,我看還是帶在身邊的好。”猴精得意忘形地回答道:“魂魄帶在身邊就不能吃人,我已經將魂魄交託龜蛇兩神保護起來了!”說完就呼呼大睡。第二天,雷將軍艾趁猴精外出時,再次入洞,查明了訊息之後,就來到路口。用皇上賜給的尚方寶劍,叫來了地神,又派土地神叫來了當地的龜蛇兩神,對兩神曉以大義,得知猴精的魂魄藏於溪邊一塊大石頭上。雷將軍笑著點了點頭,並要龜蛇兩神在元宵節那天出力幫助他除猴精。
白馬尊王
元宵節到了,村裡的人也同往年一樣,備下了祭禮和一對童男童女,並按雷將軍的吩咐偷偷地在溪邊備了乾柴堆。雷將軍卻偷偷地攀下山澗。來到了溪邊,龜蛇兩神已等候多時。一更時分,猴精就站立在後山坡上,等待著一年一度的美餐。雷將軍找到了猴精藏魂魄的那塊石頭。但那塊大石頭足足有一萬斤重,而雷將軍只有八千斤的氣力,只能搖動石頭,無法掀翻石頭。時間一刻一刻地過去,如果超過三更,猴精就會吃掉童男童女,並會回來取回它的魂魄。雷將軍急得滿頭大汗,他連忙叫龜神鑽入石縫底下,又叫蛇神幫助。終於把大石塊掀開了。露出一隻小罐罐。龜神與蛇神連忙說:“這罐子裡面就是猴精的魂魄,千萬小心,不能讓它逃掉”。
雷將軍來到乾柴堆邊,點燃了火,這時村里已響開了鑼聲,雷將軍急忙將罐子往火里丟去,但由於用力過度,且頭腦昏沉,自己卻被一條大藤絆倒,也掉進了火堆。但兩手還緊緊地握住罐子,由於柴多火大,龜蛇兩神搶救不及,只聽火堆里傳來聲音;“你們兩位一定要好好地保住這七里地方,為民做好事,保佑五穀豐登,益壽延年。”
雷將軍就這樣死了,龜蛇兩神也一直悲痛地呆立著,後來變成了兩座山,七里人稱它們為龜山蛇山。罐子裡的猴精魂魄被燒掉了,那猴精突然“呀”的一聲,也死了。但是,雷將軍所騎的那匹白馬卻一直站在山坡上不動了,一直到它死去。人們不知道雷將軍的真實官銜姓名,只好稱他為“白馬尊王”並在白馬死去的地方蓋起了一座“白馬尊王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