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城(消逝的古蹟)

白雲城(消逝的古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雲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餘干縣城,在今縣治以西,為隋末南方起義領袖林士弘所築,因城牆高如接白雲,故稱“白雲城”。這是餘干歷史上第一次有城牆的記載。唐元和(806年 ~820年)間,縣治東遷至現在縣城所在並重築新城,“白雲”古城逐漸荒落,至宋代不存。 林士弘,隋代鄱陽人,他豪邁爽直,好武功,通謀略,對隋王朝的反動統治極端不滿。大業十二年(616年),同鄉人操師乞起義反隋,他積極回響,很快成為義軍的中堅。林士弘遷都餘干高築白雲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雲城
  • 出土地點:江西省餘干縣
  • 所屬年代:唐元和(806年-820年)間

當年10月,操師乞攻下鄱陽郡,接著又攻下了浮梁彭澤等鄰縣。接著親率起義軍向江西重鎮——豫章郡(今南昌)進發,乘敵不備,一舉攻占了豫章,並任命林士弘為大將軍。豫章之失,使王朝大為震驚,正在江都游幸的隋煬帝,緊急命令治書侍御史劉子翊率兵往討。操師乞親率部隊迎戰於城外,不幸中箭身亡。
11月,林士弘率部與劉子翊軍大戰於彭蠡湖(即鄱陽湖),把劉子翊打得潰不成軍,劉本人也被義軍擊斃。一時軍威大振,鄰近郡縣的農民踴躍加入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
12月,林士弘在豫章稱帝,國號“楚”,定年號為“太平”,以當年為“太平”元年。他任命部下王戎為司空,率領部隊攻打九江、臨川、南康、宜春等郡,這些地方的豪俊之士都紛紛起來殺掉隋朝的官吏,歸附於林士弘,很快統一了現在江西全省之地。接著,又派兵攻打南海各郡(今廣東一帶),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隋朝官吏望風而逃。於是“北至九江、南洎番禺(今廣州),悉有其地” (《舊唐書》), 勢力最強時領土包括江西、廣東等省。
次年冬,兌州(今廣西東蘭縣一帶)張善安率領所部過江,要求歸附於義師。林士弘對張善安存有戒心,讓他駐紮在距豫章不遠的南塘下。張善安以為林士弘蔑視他,悄悄地派出舟師掩至豫章城外,向義軍發起突然襲擊。義軍倉卒應戰,城被攻破,連外城也被張善安放火燒毀。
於是林土弘只好棄豫章城,憑藉鄱陽湖天險,退據餘干,在縣邑冕山周圍(今陽水溝至互惠河一帶)高築城牆。這一年是公元617年。據史料,他在餘干共築城三座,“白雲城”是城牆最高最大的一座。因而不少史料上認為,林土弘是準備長期駐守餘干,這可以視作林士弘已將“楚”都遷往餘干。
太平三年(618年)四月,漢陽太守馮盎以蒼梧(廣西東部)、高涼、珠崖、番禺之地(皆屬廣東)歸附於林士弘,“楚”國勢力逐漸恢復。但馮盎歸附於林士弘是出於自己的政治陰謀,所以不久形勢又急轉直下,林士弘不得不離開餘干,退守虔州(今江西贛州)。
《江西方輿紀要》論曰:“林士弘失豫章而保餘干,恃彭蠡之阻也。又棄餘干而保虔州,恃贛石之險也。”這時天下群雄並峙,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以當年為武德元年。為了統一全國,唐朝對農民起義軍和封建割據勢力採取了鎮壓和招撫相結合的策略。武德五年(622年)10月,林士弘率領餘部,退保全成山洞(今江西安福東南),病逝於此,義軍瓦解。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途經餘干,登上林士弘所築 “白雲城”,留下了《登餘干古縣城》的千古名篇:

孤城上與白雲齊, 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 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來人遠, 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 朝來暮去弋陽溪。

劉長卿登臨此城時,去林士弘築城已有144年,雖女牆猶在而官舍已空,一片荒涼。該詩是登臨舊縣城弔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因而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後有稱“白雲城”的,也有修建“白雲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此後,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任餘干主簿時,宋代著名詩僧道潛游餘干時,也都曾登臨“白雲城”並留有《白雲城》詩作傳世。然宋以後,再未發現有題餘干“白雲城”詩詞,想必那時古城已是湮滅于冕山之荒丘與歷史長河之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