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升交點

白道升交點

羅、計都是與推步交食有關的兩顆隱曜,最早隨佛教特別是密教經典傳入中國,並逐漸被納入中國古代天文歷算體系中,但歷代學者對羅、計都的天文含義理解各不相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道升交點
  • 記載:《七曜攘災訣》
  • 別稱:羅
  • 原因:地球的赤道部分較為鼓起
  • 發現時間:東漢末年
  • 發現人:劉洪
概述,來源,

概述

羅、計都是與推步交食有關的兩顆隱曜,最早隨佛教特別是密教經典傳入中國,並逐漸被納入中國古代天文歷算體系中,但歷代學者對羅、計都的天文含義理解各不相同。通過對較早傳入的密教經典《七曜攘災訣》中羅、計都歷表的分析,並結合現代月球運動理論推算,考定羅、計都的天文本義為:羅為白道升交點;計都為白道遠地點。

來源

由於地球的赤道部分較為鼓起,故會對月亮的運行軌道產生攝動(Perturbation),而導致黃、白交點的連 發生轉動,其方向則與月繞地的公轉方向相反,此即現代天文學中所稱的交點退行(RegressionoftheNodes),而其周期即所謂的章動周期(NutationPeriod),今測約為18.61年。此一黃白交點向西退行的現象,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由劉洪所發現,劉洪以為此點乃依每27683/1488(=18.60417)日退行一度的均勻速率運動,亦即一周天約需18.60年。而《七曜攘災決》中所稱的「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相當於一周天18.62年,此與章動周期相當接近,更證實羅㬋確為黃白交點之一。又據該書中所記元和元年(806)之後共93年的羅㬋躔度推斷,當時乃定義羅㬋所在為黃、白道兩交點中的升交點。
在《九執歷》中,羅㬋又被稱為「阿修」,此歷以顯慶二年(657)二月初一日為歷首,其中記阿修的運行周期為6794日(約合18.60年),並稱阿修在歷首時乃位於「五相二十四度四十分」,由於一相即30度,故約合黃經174.7度,經以現代天文知識回推白道升交點的位置後,發現其在歷首的平行黃經(MeanLongitude)應為175.9度,顯然此歷亦是以羅㬋為白道的升交點。又,我國古代雲南□族所使用的印度系統曆法,同樣是將羅㬋定義成白道的升交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