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遇道

白遇道(1836--1926),字心悟,後改字五齋,早年號慎旃,晚年後號完古山人,陝西高陵縣人。求學於三原宏道書院,同治九年(1870)中舉,十三年(1874)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六年(1880),應邀編修《高陵縣續志》相同,歷時兩載,體例與呂柟《高陵縣誌》相同,但在運用資料方面均標示出處,文筆洗鍊,是不讓先賢。白遇道一生著述頗豐,除《高陵縣續志》刊印流傳於世,還有遺著《課館詩賦偶存、《養正山房文稿》、《訓蒙草》等。

基本介紹

  • 本名:白遇道
  • 字號:心悟後改字五齋
  • 出生時間:道光17年(1836)
  • 去世時間:1926年
  • 主要作品:《養正山房文稿》、《訓蒙草》
人物生平,作品遺著,

人物生平

白遇道(1836~1926) 字悟齋,改五齋,又字心悟;早年號慎旃,引退號完谷山人。董白村人。同治九年(1870)中舉。十三年(1874)中進士,以優異成績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1879)父喪歸里服孝。六年(1880),應請編修《高陵縣續志》。七年(1881)編成。體例一如呂楠《高陵縣誌》,但在運用資料方面均標示出處,文筆洗鍊,實不讓前賢。十年(1884),起復回京,仍供職翰林院。十一年(1885),為山東鄉試副主考。十五年(1889),應陝西巡撫鹿傳霖之約,回陝講學,譽滿西北。十七年(1891),榮祿以工部尚書受賄被參,出任陝西駐屯軍將領,公餘常到關中書院聽講,因與白氏相結識。二十一年(1895),甘肅提督董福祥進軍青海,榮祿推薦白氏為董參贊營務,運籌決策。二十三年(1897),隨董部入衛京師。二十四年(1898),引見光緒皇帝,超授甘涼兵備道。曾勸董福祥罄家資捐餉四十萬金,助賑皋蘭水災。三十三年(1907),代理甘肅按察使,兼任督陳所參議,陸軍一等咨議官。宣統元年(1909),改任鞏秦階道鹽運使。白氏自知已無所作為,以老病引退還鄉,閉門著書,口不談時事。年70,預營墓穴,自為志銘。民國十五年(1926)終老於家。以90歲高齡壽終正寢。葬於高陵縣南杏王村,與原配墨夫人合葬,此墓封土堆今已無存。

作品遺著

一生著述甚多,除《高陵縣續志》刊印問世外,遺著尚有《課館詩賦偶存》《三節通稿》《養正山房文稿》《訓蒙草》《重訂涇野子內篇》《摩兜堅齋汲古集聯》《白悟齋時墨輯》《安貧改過齋雜著》《游目散輯》《完谷山人寐語抄存》等。
白遇道擅長小楷,其書工整規範,高陵縣文化館如今還收藏有他79歲時寫的一副對聯和中堂,現為國家三級文物。上聯為:“鳳子傳香花開富貴”,下聯為:“龍孫衍慶竹報平安”。中堂內容是:“浩生不害問日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為善?何為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白遇道遺墨(書論)白遇道遺墨(書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