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德論》是一本書,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

基本介紹

  • 書名:《白虎通義》
  • 又名:《白虎通》
  • 作者:班固
  • 原版名稱:《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德論》對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予以極大的期望。認為 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渴 (《白虎通德論》卷七《三教》)。 初,興教化以克服 敗政 之亂, 靡弊 之廢, 溷渴 之狀為當務之急。因而《白虎通德論》指出: 教育何謂也·教育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 (《白虎通德論》卷七《三教》)。如何促使百姓及其子弟能 知人倫 , 以別於禽獸 ,《白虎通德論》中提出了這樣的教育方案:第一,要 立庠序以導之 ,立庠序的目的在於 行禮樂,宣德化 (《白虎通德論》卷七《三教》)。
第二,要用 里中之老而有道德者 為右師,教導里中子弟(《白虎通德論》卷四《辟雍》)。
第三,以 忠 、 敬 、 文 作為向百姓教化的基本內容。在這裡,教人以忠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在於忠於一切行為之本。
顯,這裡所提出、倡導的內容,不過是孔子行忠信的儒家教育學說。
關於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白虎通德論》中有具體的要求:以 五常之道 訓化人的德性,以 五經六藝 培養人的才術。
五常之道 的教育內容分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三綱,即 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其二,正六紀,即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做到 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這些內容的確定,是朝統治者實行 獨尊儒術 以來,儒家道德教育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反映。歷史,自以後的中國教育史,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一直占有絕對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影響到近代。
五經六藝 包括智育、美育等。教育內容分以下幾個方面:詩教,培養人溫柔寬厚的性格;樂教,培養人廣博易良的情操;禮教,培養人恭儉莊敬的品質;書教,培養人屬辭比事的志趣。
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德論》關於教師的作用也有確的闡述,認為人要懂得道理,獲取知識,就必須向老師學習。 是以人雖有自然之性,必立師傅焉 (《白虎通德論》卷四《辟雍》)。教師應在社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任何人不可取代的, 尊師重先,生之道也 (《白虎通德論》卷四《辟雍》)。
另外,學習要外出求師, 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於外.家庭內的道德傳授不得提倡,原因在於: 為世所讀也,又授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它反映了尊重教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