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閘

白茆閘

白茆閘位於蘇州常熟市東偏北約25公里的新港鎮東張辦事處三江村白茆塘上,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茆閘
  • 所屬地區:蘇州常熟市
  • 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
  • 地勢:低平
古閘簡介,歷史沿革,文物價值,地圖信息,

古閘簡介

白茆閘位於蘇州常熟市東偏北約25公里的新港鎮東張辦事處三江村白茆塘上,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此地歷來就是水利要衝,五代時期就在此設閘以御水害,至此以後歷代皆在此建閘。清末民初,社會動盪,原來所建之閘皆以毀棄,致使當地水澇災害十分嚴重。 1935年,當時的政府決定在塘上建節制閘。
水閘的結構為鋼筋水泥開敞式結構,總建築經費高達26萬餘元。閘呈南北走向,寬43米,高約30米,通航淨高3.7米,總共占地約為70.5畝。閘分五孔,每孔閘門長37.3米,寬8米,升臥式木板閘門,手搖啟閉機啟閉。 1936年7月白茆閘竣工。
白茆閘通體白色,閘身雄偉高大,閘柱挺拔穩重,橫樑雕有雲紋,柱頭處有斗拱狀裝飾物,遠望猶如六根巨大的華表巍峨矗立在河面上,正面閘身上部正中陽雕有“白茆閘”三個楷體大字。
1937年秋,日軍全面侵華,該閘成為日軍重要破壞目標。淪陷期間,因管理不善,上下游皆被沖成深潭,1946年以土袋填平深潭。 1947年,由揚子水利委員會公務所承建的白茆閘修復工程竣工。
2009年,白茆閘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白茆閘交由揚子建業公司承建,時任國民黨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委員傅汝霖,以及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水利工程碩士、著名水利建築專家孫世輔等皆參與設計修建,1936年1月31日,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在常熟舉行白茆閘開工典禮,出席典禮的社會各界名流達300餘人,時任民國財政部長的孔祥熙亦在其中,足見當時國民政府對於該閘建設之重視。
常熟白茆閘常熟白茆閘
解放後,為使白茆閘能正常運行,政府多次進行維護修理,白茆閘因此一直在水利交通、抗洪抗旱、水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1年4月,根據檢測報告,該閘被鑑定為四類病閘,需報廢重建,至此,白茆閘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2010年,白茆閘被選為蘇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

文物價值

白茆閘是民國時期江南地區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在修建上採用了當時歐美先進的建造技術,這是它近70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建築風格和裝飾手法上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風格,牌坊式的建築造型,華表狀的裝飾圖紋,宛如白玉般的用料質感,將這座水閘變為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白茆閘因此成為白茆塘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於近現代建築造型藝術研究尤其是水利建築藝術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處保存完好的民國水閘——白茆閘,作為江南地區重要的水利設施之一,自建成後運行近70年之久,至今巍然矗立在河面上,這在近代水利建築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地圖信息

地址:蘇州市常熟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