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花

白芨花

白及又名白芨。白及是蘭科白及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葉4~5枚,基部互相套疊成莖狀,中央抽出花葶 。 總狀花序具數朵花;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約5厘米,由3枚萼片、2 枚花瓣和1枚特化的唇瓣組成;唇瓣3裂,上面有縱褶片;雄蕊與花柱合生而成合蕊柱,合蕊柱頂端有一個花葯,前上方有一個柱頭凹穴。地下有粗厚的根狀莖,如雞頭狀,富粘性,含白及膠質,即白及甘露聚糖、可供藥用,有止血補肺、生肌止痛之效,也可供作糊料。白及屬共有6種,均產於東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芨
  • 拉丁學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ex A.Murray)Rchb.f.
  • 別稱: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紫蘭、紫蕙、百笠
  • 二名法:Rhizoma Bletilla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 :蘭目
  • :蘭科
  • :白芨屬
  • :白芨
  • 分布區域:東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葉4~5枚,基部互相套疊成莖狀,中央抽出花葶 。 總狀花序具數朵花;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約5厘米,由3枚萼片、2 枚花瓣和1枚特化的唇瓣組成;唇瓣3裂,上面有縱褶片;雄蕊與花柱合生而成合蕊柱,合蕊柱頂端有一個花葯,前上方有一個柱頭凹穴。
白芨花

生長環境

喜溫暖、陰濕的環境。稍耐寒,長江中下游地區能露地栽培。耐陰性強,忌強光直射,夏季高溫乾旱時葉片容易枯黃。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質多的沙壤土。

分布範圍

白芨原產我國,廣布於長江流域各省。

栽培技術

繁殖
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後,掘起老株,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須帶頂芽。
栽培
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3月初種植,栽植深度3厘米。生長期需保持土壤濕潤,注意除草鬆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後2個月開花。花後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塊根生長充實。
病蟲害
常發生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有時有根結線蟲病危害,用3%呋喃丹顆粒劑灌施盆土。

主要價值

白芨為地生蘭的一種,紫紅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蒼翠葉片的襯托下,端莊而優雅。花還有白、藍、黃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壇,宜在花徑、山石旁叢植或做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內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