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艾(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艾是一種植物,葉背有白毛,可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艾
  • 類型:植物名
  • 作用:葉背有白毛,可入藥
  • 相關:《尚書符》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6毫米,直立或斜向上,具橫臥地下莖,常有營養枝。莖少數或單生,直立,高60-120(-150)厘米,縱棱明顯,多分枝,枝長15-40厘米;莖、枝初時被灰白色綿毛,後漸稀疏。葉稍厚,紙質,上面初時被灰白色短絨毛,後漸脫落無毛,綠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莖下部葉卵形或寬卵形,一至二回羽狀深裂,先端鈍尖,具短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長6-12厘米,寬4-10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分裂,第一回深裂,每側具2-3枚裂片,裂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5(6)厘米,寬2-3厘米,每裂片再(2-)3(-4)深裂或淺裂或邊緣為數枚粗鋸齒,裂片先端鈍或漸尖,並有短尖頭,邊緣稍反卷,基部漸狹成柄,葉柄長0.5-1.5厘米,基部常有細小的假託葉或假託葉脫落;上部葉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葉片橢圓形、卵圓形或長卵形,邊緣無鋸齒,近無柄或無柄;苞片葉不分裂,橢圓形。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卵形,直徑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具披針形或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疏鬆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稀疏、開展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橢圓形,背面微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中層總苞片略大,卵形,初時背面微被灰白色蛛絲狀毛,後漸稀疏,具綠色中肋,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半膜質,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5-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1-2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長,花後外卷;兩性花7-14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花果期8-11月。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山東、河南等省區;常生於低海拔的山坡、林緣、草地、森林草原、灌叢與路旁等地。模式標本采自北京西山。

主要價值

民間入藥,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止血、消炎、通經等作用。
植物名。葉背有白毛,可入藥。 南朝 梁 江淹 《尚書符》:“高山與深谷共湮,紫芝與白艾同滅。” 唐 杜牧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詩:“簾前白艾驚春,籬上青桑待晚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