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根

白背根

白背根,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的根。白背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3 (-4)米;生於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葉多鮮用,或夏、秋採集,曬乾研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背葉
  • 拉丁學名: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
  • 別稱:酒藥子樹 野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野桐屬
  • 分布區域:產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分布於越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3(-4)米;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黃色星狀柔毛和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葉互生,卵形或闊卵形,稀心形,長和寬均6-16(-2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邊緣具疏齒,上面乾後黃綠色或暗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散生橙黃色顆粒狀腺體;基出脈5條,最下一對常不明顯,側脈6-7對;基部近葉柄處有褐色斑狀腺體2個;葉柄長5-15厘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開展的圓錐花序或穗狀,長15-30厘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於苞腋;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長約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生淡黃色星狀毛,內面散生顆粒狀腺體;雄蕊50-75枚,長約3毫米;雌花序穗狀,長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長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長約2毫米;雌花:花梗極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長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狀毛和顆粒狀腺體;花柱3-4枚,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柱頭密生羽毛狀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狀毛的軟刺,軟刺線形,黃褐色或淺黃色,長5-10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皺紋。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分布於越南。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主要價值

白背根
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植物來源:
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植物形態詳“白背葉”條。
成份:含酚類、胺基酸、鞣質、糖類。
功效:清熱,利濕,固脫,消瘀。味微澀微苦,性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古今文載:
① 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② 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於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並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後燉黃頭龜連服數天。(《嶺南草藥志》)
③ 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淨,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 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服。(《嶺南草藥志》)
⑤ 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並外搽。(《嶺南草藥志》)
⑥ 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淨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乾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