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記

白海記是武漢老字號的時裝店,創建於1938年。首創收腰款式中國旗袍,馳名中外。一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白海記”仍是武漢人心中時尚的代名詞。而在那些老武漢人的心中,它更是一段關於青春,關於生活,關於記憶的最美麗的鏡像。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白海記
  • 總部地點:漢口華清街新康里
  • 成立時間:1938年
  • 經營範圍:中國旗袍
簡介,創業,技藝,發展,

簡介

“白海記”的創始人白海山,於1938年在漢口華清街新康里開設了白海記時裝店。白海記吸取眾家之長,首創了有腰翹的合身貼體旗袍。還採用不同的面料和工藝方法,縫製不同季節的旗袍。用的是鑲滾和嵌牙手藝,再配上各種時新的空花扣、實心扣等,富有特點,自成一家。不僅聞名武漢三鎮,上海、南京等地的貴婦亦紛紛慕名而來,甚至連香港的太太小姐們也來此定做旗袍。新中國成立後,白海記的聲譽不減當年。從1964年起,白海記旗袍開始出口。

創業

“白海記”的創始人為黃陂人白海山。白海山在16歲時即從師學習裁縫手藝,後來,為提高技藝,又先後到鄭州、上海從名師學藝,回到漢口後,經過一番籌備,於1938年在漢口華清街新康里開設了“白海記時裝店”。整個店面只有10平方米左右,一台縫紉機,幹活的人只有白海山本人及其妻葉挑、弟弟白榮山三人,活多時,臨時請幾個人幫幫工。白海記旗袍, 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一種傳統女式服裝,其設計和做工均有許多創新,深受婦女喜愛。40年代,白海記旗袍因工藝精湛而在漢口風行一時。白海山做的旗袍富於創新、自成一家,可稱是最早的“漢派”服裝。白海記的旗袍好在體貼入微、絲絲入扣,且並不墨守陳規,總能緊隨時尚的腳步,像掐腰和墊肩這些時髦的要求,白海記都會做得很好。當時,有個交際花慕名而至白海記定做了一件緊身、滾邊、嵌牙的旗袍,穿出來光彩照人,美艷非凡,從而轟動一時。從此,白海記名聲大噪,生意興隆,人員也增加了7、8個。武漢淪陷後,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白海記遷店於法租界境內(原勝利街205號),維持營業。抗戰勝利後,白海記又重展宏圖。此時白海記的縫紉手藝已經在江城首屈一指,其旗袍的縫製技術已是爐火純青,門庭若市,顧客盈門。

技藝

清末時的旗袍是沿襲滿族婦女的直統型服式,旗袍都是直筒形的,腰身、袖筒都很寬大,不能表現婦女身體的曲線美。辛亥革命後,雖作多種改良,但均不能顯示婦女體型的曲線美。白海山看到了直筒型旗袍的不足,於是吸取眾家之長,首創有腰翹的緊身旗袍。在縫製時,根據婦女的體型,以緊密的排扣,前後片緊緊連在一起,使婦女的胸、腰、臀等各部位曲線顯露。
白海記的旗袍注重研究樣式和花色品種的變化,設計有腰翹的緊身旗袍代替直統旗袍,並能按顧客體型確定式樣,經顧客滿意後再縫製。其所用面料依質而異,縫製單夾皮棉各式旗袍時均採用鑲滾、嵌牙工藝,配上時新的各種空花扣、實心扣。其款式有海派大襟、胸褶大襟和緊扣立領、開花領等。
白海記的旗袍在量尺碼上亦與眾不同,除量腰大、衣長、領圍、袖長外,還按比例測量上腰、中腰及臀圍等部位的尺寸。裁剪時,由裁剪師傅劃好衣片,經白海山過目後再動剪,如有不當之處,白則自行修改。其縫製工序均有嚴格要求。
此外,白海山還採用不同的面料和不同的工藝方法,縫製不同季節的旗袍。如春天做灰鼠皮的,夏季做綢料小紡、花石紗的等等,富有特色,自成一家,深受婦女的喜愛。

發展

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旗袍一度減產甚至停產,但對高級旗袍或便裝的單裁、單制從未間斷,故招徠不少知名人士、港澳同胞、國際友人上門定製。70年代末,旗袍始而再興。80年代初,白海記旗袍採取中裝西做的方法,尤其在領型上頗多變化,從中式便裝立領發展為半開胸領、燕式領、飄帶活結領、圓領尖領等。衣褶工藝則有腰褶、肩褶、奶褶、胸褶,以及連袖式、裝袖式、長短袖,對開襟、斜開襟、圓大襟、開胸琵琶襟,高衩、低衩等幾十種樣式。衣長可及膝蓋以下直到腳背處各不相同。
白海記時裝店在合作化時參加合作社,“白海記”的聲譽亦不減當年,從1964年起,“白海記”旗袍開始出口。後經多次調整,1982年,重新啟用白海記招牌——武漢市白海記時裝廠,廠址設中山大道1028號,並設有來料加工門市部和產品自銷門市部。1985年,有職工154人,縫紉專用設備60台,年產時裝12.77萬件,其中出口0.65萬件;工業總產值330.21萬元,利潤34.2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