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桫欏屬

樹狀,莖幹粗壯,直立。葉大型,淡棕色,顏色以及排列方向相同的細胞組成。葉下面灰白色,羽軸上面通常被柔毛。染色體基數x=69。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桫欏屬
  • 拉丁學名:Sphaeropteris Bernh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桫欏科
  • :白桫欏屬
  • 分布區域:大多分布於熱帶亞洲及大洋洲,我國台灣、海南等地。
本屬簡介,屬下物種,白桫欏,筆筒樹,

本屬簡介

白桫欏屬(筆筒樹屬)Sphaeropteris Bernh.
樹狀,莖幹粗壯,直立。葉大型,葉柄平滑、有疣突或皮刺,有時被毛,基部鱗片的細胞一式,即鱗片質薄,淡棕色,除邊生剛毛外,由大小大致相同和形狀、顏色以及排列方向相同的細胞組成。葉下面灰白色,羽軸上面通常被柔毛;葉脈分離,2-3叉。無囊群蓋。染色體基數x=69。
屬的模式:Sphaeropteris medullaris (Forst.) Bernh.——Polypodium medullarisForst.
約120種,大部分產舊熱帶,熱帶美洲僅2-3種,我國2種,分布於台灣、海南、雲南南部和西南部、西藏東南部。

屬下物種

白桫欏

莖幹高達20米,中部以上直徑達20厘米。葉柄禾稈色,常被白粉,長達50厘米,基部有小疣突,其餘光滑,上面有寬溝,溝的兩外側各有一條由氣囊體連成的灰白色紋線,延伸至葉軸漸稀疏;鱗片薄,灰白色,邊緣有斜上的黑色刺毛;葉片大,長達3米,寬達1.6米,三回羽狀深裂,葉軸光滑,淺禾稈色,被白粉;羽片20-30對,斜展,披針形,最長達90厘米,寬約25厘米,基部一對羽片的柄長達7厘米,尖端羽狀深裂,羽軸光滑,淺禾稈色;小羽片條狀披針形,下部稍狹,尖端長尾尖,長9-14厘米,寬2-3厘米,深裂至幾全裂,小羽軸上面無毛或有疏毛,下面無毛;裂片約16-25對,長10-16毫米,寬3-5毫米,略呈鐮刀形,基部較寬,邊緣近全緣或略具波狀齒,偶有淺裂,小脈2-3叉,葉為紙質,乾後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均無毛。每裂片有孢子囊群7-9對,位於葉緣與主脈之間,無囊群蓋,隔絲髮達與孢子囊幾等長或長過於孢子囊。
白桫欏屬
產西藏(墨脫)、雲南(河口、勐侖、勐臘、金平、綠春、西雙版納、潞西、瑞麗、盈江、景洪)、海南(昌江、樂東、白沙、陵水、三亞)。生於常綠闊葉林緣、山溝谷底。海拔500-1150米。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孟加拉國、緬甸和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筆筒樹

莖幹高6米多,胸徑約15厘米。葉柄長16厘米或更長,通常上面綠色,下面淡紫色,無刺,密被鱗片,有疣突;鱗片蒼白色,質薄,長達4厘米,基部寬2-4毫米,先端狹漸尖,邊緣全部具剛毛,狹窄的先端常常全為棕色;葉軸和羽軸禾稈色,密被顯著的疣突,突頭亮黑色,近1毫米高;最下部的羽片略縮短,最長的羽片達80厘米;最大的小羽片長10-15厘米,寬1.5-2.2厘米,先端尾漸尖,無柄,基部少數裂片分離,其餘的幾乎裂至小羽軸;主脈間隔約3-3.5毫米,側脈10-12對,2-3叉,裂片紙質,全緣或近於全緣,下面灰白色;羽軸下面多少被鱗片,基部的鱗片狹長,灰白色,邊緣具棕色剛毛,上部的鱗片較小,具灰白色邊毛,均平坦貼伏,至少在羽軸頂部具有灰白色硬毛;小羽軸及主脈下面除具有灰白色平坦的卵形至長卵形的邊緣具短毛的小鱗片之外,還被有很多灰白色開展的粗長毛,小羽軸上面無毛。孢子囊群近主脈著生,無囊群蓋;隔絲長過於孢子囊。
白桫欏屬
產台灣(台北、宜蘭、桃園、南投、屏東、台東、花蓮)。成片生林緣、路邊或山坡向陽地段。海拔可達1500米。菲律賓北部、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菲律賓呂宋。在廈門廣州深圳香港有引種栽培。樹幹修長,葉痕大而密,異常美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