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思

白桂思(英:Christopher I. Beckwith,1945年—),男,美國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著名歐亞研究學學家。

他認為現時的日語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餘語的痕跡,他嘗試透過約140個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方面來重新構建高句麗語的發音,發現高句麗語在語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並在其著作中闡述了有關高句麗人和日本人之關係的語言學證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桂思
  • 外文名:Christopher I. Beckwith(英)
  • 國籍:美國
  • 民族:日耳曼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學者
  • 代表作品:《日本·高句麗語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國》
著作,英文簡介,

著作

白桂思在他的《日本·高句麗語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國》(TheJapanese-KoguryoicPeoplesandEarlyChina)一文中,闡述了有關高句麗人和日本人之關係的語言學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麗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國遼西地區;之後這個人群的一支向東越海到達日本,而過了幾百年後另一支則向東北遷徙,形成了高句麗人。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高句麗語和古代日本語的聯繫(內容發表於白氏新著:《高句麗語:日語在亞洲大陸的姐妹語言》Koguryo, the LanguageofJapan’s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語,高句麗語和日語遠古時代很可能屬於同源。有不少人嘗試把高句麗語、百濟語及現時的日本語系諸語連繫在一起(Beckwith2004):在這種假設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從扶餘國而來,而扶餘人的語言隨著地域的分隔,慢慢演變成為高句麗語、百濟語及古代的日語。白桂思嘗試透過約140個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方面來重新構建高句麗語的發音。他發現: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據俄國籍的韓國問題專家Andrei Lankov介紹,白桂思教授的觀點已經被國際上大多數的語言學家所接受。(亞洲時報Asia Times網站2006年9月16日報導)與此同時白桂思的這一不尋常的觀點,遭到了很多的質疑。一些學者認為白桂思對古高句麗語言的處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認為是錯誤的。

英文簡介

Beckwith (1987): The Tibetans in the Ordos and North China: Considerations on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World History. In: C.I. Beckwith, ed., Silver on Lapis. Bloomington: Tibet Society, 1987, 3-11.
Beckwith (1993):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691-05494-0.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with a new afterword, 1993. ISBN 0-691-02469-3
Beckwith (1994). "Tibetan language reform: History and future." Language reform: History and future. Ed by I. Fodor and C. Hagege. Vol. VI. Hamburg: Helmut Buske: 73–84.
Beckwith (1996): "The Morphological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Sino-Tibetan". Pan-Asiatic Linguistics: Procee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January 8th-10th, 1996. vol 3. Bangkok: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Mahidol University at Salaya: 812-8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