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盛會。白塔街廟會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村中“雹神廟”的恢復,以及“白塔大戲樓”的重建,傳統廟會得到恢復,它的舉辦既促進了商品貿易活動,又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 所屬地區: 山東 · 臨沂 · 河東區
  • 文化遺產名稱: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 遺產類別:民俗  
信息,簡介,歷史,民間傳說,雹神廟,民俗文化,

信息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市級 Ⅹ-45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所屬地區: 山東 · 臨沂 · 河東區
文化遺產名稱: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遺產編號:Ⅹ-45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河東區
遺產級別: 市 聯繫方式:

簡介

作為古老的民俗活動。4月8日是農曆三月初三,臨沂市河東區太平街道白塔街民俗文化村里熱鬧非凡,人流如織,該村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正在當天開幕的廟會上聽大戲、品小吃……
在該村“雹泉殿”景區前,人流如潮,隆隆的戲曲鑼鼓聲中,賣糖葫蘆、大米糕、麻花、瓜子、年糕的應有盡有,摸彩、打靶、套圈、射箭等娛樂項目也比比皆是,很是熱鬧;在白塔大戲樓前,很多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聽著戲曲;“雹神廟”內也是人頭攢動,有祭祀上香的,也有祈求平安幸福的……
據該村負責人介紹,此次廟會是白塔街民俗文化村舉辦的第四屆廟會,白塔街廟會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村中“雹神廟”的恢復,以及“白塔大戲樓”的重建,傳統廟會得到恢復,它的舉辦既促進了商品貿易活動,又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遊客到廟會逛上一趟,既可以領略到河東的風土人情,又可觀賞到春日鄉村美麗的田野風光。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歷史

白塔街廟會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白塔廟會一年兩度,現在的叫“春會”,秋天的叫“秋會”。他說,白塔街村西臨沂河,風光秀麗。隨著村中“雹神廟”的恢復,以及“白塔大戲台”的重建,傳統廟會得到恢復,既促進了商品貿易活動,又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到這裡逛上一趟,既可以窺見河東的風土人情,又可領略春天裡的歡快熱烈的氣氛。
“這還叫熱鬧?今年天氣不好,去年的三月初三廟會,來了好幾萬人呢,這地方擠都擠不動!”謝莊村來趕會的一位老漢說,方圓百里的民眾都來看廟會,很多有年紀的還要祭祀上香,拜祭廟裡的李老爺,祈求平安幸福、五穀豐登、年年有餘呢。

民間傳說

所謂廟會,是因廟而有會,它是伴隨著佛教、道教宗教活動產生的,是一種集宗教、娛樂、貿易為一體的群體性活動。記者了解到,許多廟會最初是為了祭祀,人們到廟中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後來寺廟和商販都想趁拜神人多的機會做點買賣,賺點錢,於是在廟會之日就增加了貿易活動,這樣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也比較方便,既拜了神,又購了物,一舉兩得,逐漸形成了趕廟會、逛廟會的習慣。
“白塔廟會”符合這一特徵。太平街道白塔街廟會的起源,據說因村內原有一座寺廟,廟內有一高聳入雲的白塔,後以此得名白塔街。村中老人們講:解放前村裡有三座廟宇,一座佛爺廟、一座關爺廟、一座雹神廟,尤以雹神廟最為出名。由於廟群的存在,年復一年,香火逐漸興盛起來,當時,頗有心計的小商小販們看到這裡整日車水馬龍,孕育著無限商機,便將當時的泥哨、玩具、鳥籠、蟈蟈筐、撥郎鼓、頭飾網等傳統小工藝品拿出來叫賣,形成了今天廟會的雛形。
在村西一處開闊地,記者慕名拜會了“雹神廟”。這是一處紅牆碧瓦的宗教之地,屬廟會的核心亮點和依託。5年前,當地村民倡議修復雹泉殿,村內外一共捐款近40餘萬元,重新恢復了這一古蹟。廟內陳設的雹泉殿、神馬殿等古建築及有關文物,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周邊民眾前往。據院內一古碑記載:該殿始建於康熙年間,時名白塔寺,屬沂郡東北鄉管轄。管理打掃的看門老人甚至還能娓娓而談,講述起雹泉殿的典故和來歷,言及正中供奉著的是李老爺李佐車的神像,又名禿尾巴老李。雹神廟廟門三間是神馬殿,分別立著栩栩如生的三座泥塑神馬。關於泥馬吃草的故事,流傳甚遠,村中民眾幾乎人人皆知。可惜這幾處古建築毀於戰火,倖存的只有一對古石獅,現屬市級文物,以及僅存的幾塊斷壁殘碑和原戲樓擎檐石柱。雖殘缺不全,字跡不太清晰,但它記載了先人的功與德,讓後人永遠銘記。幾塊缺碑中,有雹泉殿始建碑、神馬殿碑;幾塊重修雹泉殿碑。另外雹泉殿門前還有一塊漢代畫石刻,它記述了白塔街村悠遠的歷史。
白塔街三月三廟會

雹神廟

雹神廟是白塔街廟會的亮點。廟內有雹泉殿、神馬殿等古建築及有關文物,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眾多百姓前往。據雹泉殿院內一古石碑記載:雹泉殿始建於康熙年間,當時白塔街叫白塔寺,屬沂郡東北鄉管轄。聽老人們講,康熙年間初夏的一天,天空驟然狂風大作,暴雨冰雹交加,摧殘了許多村莊和大面積的莊稼。緊接著陰雨連綿,致使山洪爆發,河水泛濫,附近村莊一片汪洋,百姓眼看收成無望,只得背井離鄉,四處求生。大水過後,已是寸草皆無,一切付之東流。正所謂故土難捨,無奈只有簡修茅棚,種地為生。這天,有人發現村西北方向一高灘被大水衝來一個木製架子,村里部分“文化人”認定是一個神座,眾鄉親商討建神廟,以保平安。當時神廟位置在村西北,眾人感到不妥,遂南遷百尺修建,就是當今新建雹泉殿位新建的雹泉殿內,正中供奉著李老爺李佐車的神像,又名禿尾巴老李。據2005年《大眾日報》中《禿尾巴老李》這篇民間故事介紹,清朝袁枚的《子不語》文字記載: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浣水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生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而飛去,到清晨必來飲母之乳,父惡而持刀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再說小龍走後,化成一條黑龍入住東北一條大江(即現在的黑龍江),當時江內有一條白龍,終日幹些不得民心的事,人人憤恨它。而黑龍入住後,專做好事,做善事,盡幫百姓解難。黑龍、白龍經常執斗。由於黑龍很得民心,在一次鬥法時,黑龍託夢給在東北居住的山東百姓說,我現在和白龍交戰,如果江里冒黑水,表示黑龍已餓,百姓可往江中撒些饅頭等可食之物;如泛白水,證明白龍已餓,百姓可向江中撒些石灰。最終因百姓齊心相助,黑龍獲得勝利,並常住此江,故當地人將此江改為黑龍江。後來黑龍不忘山東百姓之恩,經常為山東人提供方便,山東人非常敬佩它。黑龍不僅管轄東北三省,還料理天上雹泉之事。據說這年臨近春節,大連港口渡船回關里的特別多,它下令沒有山東人坐船不準開船。可見它對山東人是何等關照。由此證明,傳說中的禿尾巴老李亦龍亦人,百姓稱為保護神。自那,山東各地紛紛建廟祭奠,以保平安。
在雹神廟院中間的幾塊石碑中,有一塊是為神奇故事而立。在1939年農曆三月初三廟會上,大殿門前化金池裡發生爆炸。原來日本鬼子侵犯中國時落入一枚啞炮彈,被紙火燒響,劇烈的爆炸聲把趕會的人群嚇得四處逃散,特別是在火池旁燒紙之眾更是魂飛魄散,大驚失色。驚慌之後,定神發現,炮彈雖炸劇烈,但未傷及一人。只見樹杈上掛著許多磚石塊,另有一石塊飛到本村田姓家中,女主人正在攤煎餅,石塊砸毀了鏊子,但未傷及主人。當時人們都認同是李老爺神靈保佑,才使眾人無一受傷。時後相隔年余,本村幾位年長人倡導捐資立碑,讓後人能銘記這一傳奇的故事。
雹神廟廟門三間是神馬殿。泥馬吃草的故事,流傳甚遠,人人皆知。據《琅琊鄉音》一書記載,這兩匹泥馬每天都要出去吃草,一直跑到距此東北十七、八里地的赤草坡(今河東區劉店子鄉赤草坡村)。現在赤草坡是一個村莊,可當時是一片紅色草場,雖是草場,但因呈紅色,怕有毒,牲畜不敢食用,只是自生自滅,毫無用場。一日早,一農人早起拾糞,只見兩匹馬在地上吃草,便想看個究竟。此馬見人,隨即走開,農人隨後相追,直至雹泉殿大門前,馬卻不見,進屋看時,馬嘴卻有吃草的跡象,認為此乃神仙變化,證明赤草坡的赤草能放牧。以後就成了村莊,即現在的赤草坡(屬湯頭街道)。雖然年代變遷,赤草影跡不見,但村莊猶存。後來這兩匹泥馬經常出去吃草,夏秋兩季食野草,冬春季節卻吃農人麥苗。一日,泥馬吃麥苗被農人發現追至廟內,只見馬嘴上有青不乾。為制止此事再度發生,當時廟裡人在泥馬兩廂安上欄桿,以防泥馬再次外出。後來人們稱泥馬為神馬。據古石碑記載:大清同治十二年,人們發現神馬殿因多年失修,失去原貌。為保護好這對神馬,眾百姓通過捐款的形式,對神馬殿進行了修復。自那以後,前來觀看神馬的人絡繹不絕。

民俗文化

在雹神廟門前80米處是一個造型別致的大戲樓,它興建的時間在雹泉殿之後,當時在臨沂境內實為罕見。戲樓建成後,每年都由練長(幾個村的總負責人)請戲班子唱三天大戲,文化活動甚是熱鬧。1947年戲樓毀於戰事。解放以後,雖然戲樓不存在了,但每年老百姓都用木棒搭起台子唱大戲。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本村戲劇愛好者楊洪文、楊洪吉等人自發辦起京劇團,他們不僅三月三在廟會上唱,而且還到外村巡迴演出。一直到了“文革”期間,歷史劇被示為牛鬼蛇神,從此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村里成立了莊戶劇團,自編自演,寓教於樂,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深受民眾歡迎。今年廟會村里特意從淄博市請來京劇團演出三天。也許與新建的大戲樓有關,看戲的人可多啦,戲台周圍水泄不通,人頭攢動,少說也有一萬餘人,演員們粉墨登場,唱腔渾厚,原汁原味,著實讓戲迷們過了一把“老戲癮”,掌聲、喝彩聲不絕於耳,在和煦的春風中人們享受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在平常,村裡的一些老戲迷們經常到新建的戲樓上唱上幾段,一招一勢,有板有眼,吸引著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雹神廟附近的古建築,1947年同毀於戰事,倖存的只有這一對古石獅,屬市級文物,在山東省這種瘦型古石獅實為罕見。雖然時隔數百年,但保護尚好,未失原貌。石獅一雄一雌,雄獅傲然屹立,昂首相望南方;雌獅背一幼獅,右臂挽一幼獅,還有一幼獅在母親懷裡。石獅體形有粗細之分,雄獅粗,雌獅細。據說當時因採石技術落後,想采兩塊一般的石料相當不易。結果把雄獅刻成後,雌獅的原材料犯了難,最後好不容易采了一塊還是偏小,加上雌獅身上幾個幼獅占去一定比例,所以和雄獅相比顯細,這就是兩個石獅體形粗細原因所在。這對古石獅做工精細,形狀獨特,兩個石獅下面均有一個非常規格的石座,上面刻有八洞神仙之物圖案。聽老人講:這對石獅在雹神廟門前度過了300多個春秋,代替李老爺接受盛衰各異的香火,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神靈,成為雹神廟的化身。現在雹神廟內的大殿建成了,原來在獅子前香紙燎繞,紅燭照天的熱鬧場面,已轉移到雹神廟院內。現這對石獅子主要任務是看好廟門。
廟會不僅是燒香拜佛,也是重要文化娛樂場所。村里年長人講:從過去到現在,除文革期間外,每年會都要唱三天大戲。不僅如此,民間藝人更是匯集於此,玩馬戲的,耍雜技的,拉洋片的,玩木偶戲的,說書的,唱拉後腔的,玩“草鼓雷子”的等無奇不有,讓趕會的人們盡情享受到說書、唱戲、雜耍的種種樂趣。民間藝人獻藝,老百姓花一點小錢,甚至不花錢就可欣賞他們的絕活,讓人看不盡,聽不夠,玩不膩,心裡高興,使人們在廟會上看到城裡人所看不到的老藝人的精彩表演。解放後,特別改革開放以來,富裕起來的白塔街村民組織起高蹺、秧歌隊、龍燈、旱船等傳統藝術活動,還有莊戶劇團搞宣傳,賦予了廟會文化活動新的內涵,為廟會增添了無盡的歡樂氣氛。
1978年8月,在關爺廟西北約百米處,出土了兩塊漢畫石刻,雖不盡完整,但圖案清晰可見。今年,白塔街村的幾處歷史文物古蹟已修復一新,恢復了歷史原貌,廣大農民民眾奔走相告,拍手叫好。在雹神廟和戲樓之間又建起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農民娛樂廣場。每當勞作之餘,人們便不約而同地來到這裡吹拉彈唱、打球下棋,練健身操、扭秧歌舞,男女老幼,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煞是熱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