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參菇

白參菇

白參菇: 又叫裂褶菌 學名Schizphylhls commne Fr.可食用,此菌含裂褶菌多糖,對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參菇
  • 拉丁學名:Schizphylhls commne Fr.
  • 別稱:裂褶菌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多孔菌目
基本信息,生物特性,

基本信息

別名:白參(雲南)、樹花(陝西)、白花、雞毛菌(北方)。
口味較淡,略有苦澀,性微寒,能消炎去火,經常食用對於體內炎症(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感染髮炎)有改善效果。
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對大白鼠吉田瘤和小白鼠肉瘤37的抑制率為70-100%,我國雲南民間常把此菌與雞蛋燉熟服用對治療白帶有效。雲南產裂褶菌氣香味鮮,稱之為“白參”,有滋補強身作用。目前市場裂褶菌每千克乾品價格240元,出口東南亞國家及港、澳市場,頗受歡迎。
白參菇是段木栽培香菇、木耳或毛木耳或銀耳時的“雜菌”,其繁殖生長快,數量多,影響比較大,還可使木質部產生白色腐朽。
該菌含有較強活性的纖維素酶,並能產生蘋果酸,菌絲深層發酵時可產生大量有機酸,還可產生促生素吲哚乙酸。本菌在食品工業、醫藥衛生、生物化學等方面套用廣泛。

生物特性

白參菇包括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成熟後產生孢子。
白生菇子實體小型。菌蓋直徑0.6-4.2cm,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或粗毛,扇形或腎形,具多數裂瓣,菌肉薄,白色,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時淡紫色,沿邊緣縱裂而反卷,柄短或無。
白參菇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在我國分布於我國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內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甘肅、西藏、四川、貴州、去南等地區。
白參菇多在春至秋季節生長。屬於木腐生菌,野生於闊葉樹及針葉樹的枯枝倒木上,有的也發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類或野草上。其生長發育對環境的要求如下:
1、 營養
裂褶菌分解木材的能力較弱,碳、氮源是其重要的能量。適宜的碳源為葡萄糖,氮源為玉米粉、麥麩。人工栽培可利用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各種農作物秸稈及木屑等作為培養料;還需添加適量麥麩或米糠等輔料以及微量礦物質元素。
2、溫度
該菌屬於中溫型菌類,自然生長多在春、秋季節。人工馴化栽培表明,菌絲生長溫度範圍較寬,8~32℃均可,但以23~26℃最適;子實體分化和發育以18~22℃最適,低於18℃成熟期延長。
3、濕度
白參菇耐乾旱。培養基含水量不超過60%。子實體乾濕伸縮性大,有水分時細胞膨大 ,乾燥時收縮,一旦吸足水分後又繼續伸展。長菇階段空間相對濕度應掌握在85%~90%。
4、氧氣
屬於好氧性真菌,子實體生長過程釋放出一股腐臭味的二氧化碳氣體,栽培房棚要求空氣新鮮。
5、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光照,原基分化子實體時,需要300~500Lx光照強度。子實體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線過強會使菇體顏色變褐、品質差。
6、酸鹼度
該菌含纖維素酶,並能產生蘋果酸(1-malicacid.C2H2O2)。人工栽培的基質pH4.5~5.6最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