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

《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是蕭繹的一首見景懷人詩。荊楚,這裡代指在荊州的親友故交,即詩中所說的“陽台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蕭繹
作品全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極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
落花灑行路,垂楊拂砌塵。
柳絮飄晴雪,荷珠漾水銀。
試酌新春酒,遙勸陽台人。

創作背景

《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 此詩蓋為大同七年(公元541年)至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 春,蕭繹於江州刺 史任上,登江州百花亭懷念荊楚之地的述懷之作。由史料可知,蕭繹於大同五年 (公元539年)離任荊州刺史,出為護軍將軍、安右將軍,領石頭戍軍事。而於大同 六年 540年 十二月,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江州刺史。 於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壬寅,繼荊州刺史廬陵王甍之後而由江州刺史出為荊 州刺史。則蕭繹任江州刺史當在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十二月至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年正月。觀其詩題及全詩,可知蕭繹對荊楚之地,是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詩人於 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冬十月出任荊州刺史至大同五年(公元539年) 離任,長達十三年 之久,這種深厚的情感合乎常理。

作品賞析

“目極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詩人登上百花亭,縱目遠眺,只見來路上一片迷濛,再也找不到楚津(泛指詩人入楚的某一津口)不禁有些傷惋。“極目千里”自是誇張說法,而詩人卻說“才千里”,似以千里為小,實際上正是由此興出路近津遙人更不見的感慨。“何由”用疑問語氣,比“望不到楚津”之類的否定句式,更能傳達出詩人心中的迷惘和失望情緒。此兩句,已暗含“懷人”的意思。
中間四句承上“望”字而來,描寫登亭所見的景物。時令已是春深初夏,道路上落英繽紛,狼藉滿地;百花亭畔,楊柳低垂,柳條紛披,拂動看台階。白綿般的柳絮自高樹飛揚而下,飄飄灑灑,仿佛晴空中下了一場雪。荷花滿塘,荷葉剛剛舒展開拳頭大小,上面積聚的露水和雨水,有如晶瑩的珠子,在微風中滾來滾去;亦如耀眼的水銀,在日光中泛著光彩。“落花”句寫平遠之景,一路逶迤而去,通向遠方;“垂楊”句寫近景,用一“拂”字連線垂楊與百花亭,“砌”字印刻而“柳”與“絮”,“荷”與“珠”,在色彩上實有綠與白的對比效果,從而增強景物給人的外觀感受。
末尾二句中,“陽台”是用宋玉《高唐賦》典故:“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可見故事發生在巫峽一代,而巫山以東即古楚地,所謂”荊楚“亦是指楚,蓋詩人在此之前曾經在那一代活動。”陽台人“代指荊楚相會時的故人或親友,這也是詩家常稱相善者為”情人“、”美人”之類,自己卻以“楚王”自居。面對百花亭周圍熱烈繁鬧的美景,詩人不禁想起遠在荊楚的故人,渴望與他一同欣賞,攜手度過一段美好愉快的時光。友人竟不在身邊,他便舉杯遙勸,聊慰別後相思,亦寄託了對友人的珍重祝願。別離相思本是一種較為纏綿悱惻的情感,詩人卻巧妙地用勸酒珍重的行為表達出來,直是漢人“努力加餐飯”式的勸慰,古道熱腸,寬厚溫和,詩的情調亦爽朗明亮。
全詩中間四句寫的全是景物,遠近結合,高低相就,舒緩自如,虛實相互生髮,而不給人堆積滯塞之感。詩人的用意在於以繁鬧的景象,熱烈的情緒,傳達出深春新夏的詩意感受,反襯景美人離的遺憾以及自己的孤獨之感,從而深化登高懷人的主題。

作者簡介

梁元帝蕭繹(508年~554年),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552年~554年在位,年號承聖(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554年為蕭察以土袋悶死,廟號世祖,諡號孝元皇帝,葬於江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