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嵩山地質博物館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三公里的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座北朝南,北瀕伊洛,南環潁河,濱河溪水淙淙纏繞,環境幽雅,四季長青,綠樹成蔭,是一座充滿著璀璨寶礦的宮殿,是歐亞大陸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嵩山地質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河南省登封市城北三公里的嵩山南麓
  • 開放時間:2003年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地質遺蹟類型分布,地層及接觸界線,中生界三疊系剖面,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剖面,古生物化石,礦物構造,土壤,區域構造,深遠意義,地質背景,地質遺蹟類型,三大構造運動遺蹟,重要成果,概況分析,評價等級,相關景觀,

發展歷史

走進這座宮殿,你將融入無窮的地質知識的海洋。無論是地質勘探的樂趣,還是通識礦物寶石的興奮,或是了解地球內部奧秘的衝動,這裡都可以讓你得到滿足。
你可能想像不到地下居然還有如此燦爛的東西,更可能激發你去探索地質科學的全部密秘。。
她濃縮了嵩山地區在不足20平方公里範圍內,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7億年、5.43億年的構造形態遺蹟;在嵩山不到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完整出露著全球絕無僅有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期的變質岩和沉積岩地層序列精華,被地質學家譽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嵩山地質博物館創建於2003年,占地面積33333、33平方米,(約50畝),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總投資2800萬元。分為前庭院、展廳和後庭院。前庭院由花園、廣場、燈光噴泉和停車場組成。中間是博物館主體建築,內設有三個展廳,日前對外開放兩個展廳:地球科普廳和嵩山地質公園廳,第三展廳正在規劃設計當中。地球科普廳採用先進的多媒體為大家詮釋嵩山的奧妙,展廳內陳列的是登封地區所有的礦種、三大岩類以及古生物化石。嵩山地質公園廳陳列的是五個地質時期的岩石,和登封具有特色的1:7500沙盤及經典景觀。後庭院主要是以標誌碑為主體,其造型為一本打開的地學百科全書,五種不同時期岩層中所取的岩石組成五層環形基座,三組台階分別代表三次前寒武紀區域性地殼構造運動(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標誌碑基座直徑為21米(代表二十一世紀),建築總高度為15.12米(是嵩山最高峰連天峰海拔的1%)。 而且她以歷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陳列精美、科研成果豐碩稱雄於亞洲地學博物館。不僅具備典藏、科學研究、社會教育三大傳統功能,富有時代特色,融科普、教學、學術交流、觀賞、休閒於一體,社會影響日益廣泛。社會教育廣泛深入,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長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貫徹落實“以人為本、遊客至上”建館理念,耗巨資、精設計、善管理,硬體設施整體升級,陳列展覽全面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已基本建成名符其實的國土資源事業的視窗和青少年素質教育地學平台。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館藏文物

地質遺蹟類型分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令第21號《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1995年5月4日發布施行),“嵩山地質遺蹟”應屬於第二章地質遺蹟的保護內容第七條第一款“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中的“典型層型剖而和典型地質構造和構造形跡”類地質遺蹟。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依據嵩山地區助質遺蹟的分布特點,確定對構造遺蹟點採用點保護,對“五代同堂”典型層型剖面採用線保護,確立了8個保護點,9條保護線。17個保護對象分布在嵩山地區東經112°45ˊ至113°18ˊ,北緯34°18ˊ,至34°40ˊ,至34°40ˊ的20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遺蹟保護點的範圍確定,以出露最佳部位為基準點,通過不整合接觸界面走向畫軸線,劃定保護範圍。
剖面保護線的確定,依據出露最佳部位及地理狀況自起點到終點劃定剖面線長度,平行剖面線向兩側各延伸50米為保護範圍,具體保護地點(段)及範圍如下:
(1)“嵩陽運動”(代號SGl)、“中嶽運動”(代號SG2)、“少林運動”(代號SG3)構造遺蹟點保護面積
SGl-1登封市龍山頭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l00000㎡
SG1-2登封市北玄天廟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229400 ㎡
SG1-3登封市石船北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480㎡
SG2-1少林水庫水壩西山坡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180000 ㎡
SG2-2少林水庫尖哨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750000 ㎡
SG2-3少林水庫大嶺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500000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500000 ㎡
SG3-2少林寺塔水磨不整合遺蹟保護區面積400000 ㎡
(2)“五代同堂”典型層型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代號SD)保護面積
SDl登封君召北石牌河—老羊溝太古界登封群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期2800m,面積280000 ㎡。
SD2登封羅漢洞—峻極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2100,寬l00m,面積210000 ㎡
SD3登封獵漁溝—張莊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嶺組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2650m,寬100m,面積265000 ㎡
SD4登封廟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100m,100m,面積1l0000 ㎡
SD5登封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1550m,寬100m,面積155000 ㎡
SD6登封君召北峽口—偃師佛光峪鄉何瑤中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3000m,寬100m,面積300000 ㎡
SD7登封關口—鞏義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地質剖面遺蹟保護區長6100m,寬100m,面積610000 ㎡
SD8登封新新煤礦—陳樓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3600m,寬l00,面積360000 ㎡
SD9登封告成賈溝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剖面遺蹟保護區長4800m,寬100m,面積480000 ㎡
地質遺蹟保護區總面積5429880 ㎡

地層及接觸界線

嵩山地區地層區劃屬華北區豫西分區嵩箕小區,地層出路齊全,幾乎出露了華北各時代的地層,層序清楚。出露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太古界、下元古界構成該區基底,岩層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構成蓋層,岩層近東西向展布,其蓋層、基底格局非常顯著,接觸關係一目了然。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登封群(Ar)分布於登封城至鞍坡山以西,總體呈東西向展布,構成登封大背斜的核部,同時呈現許多向北伸展的分支,一條深入嵩山腹地,一條分布於登封城至十里舖一帶,往西在蓮花寺,如風庵及擋陽山、鞍坡山以西都有向北伸出的登封群分布,它們構成一系列向北北東傾伏的主要由嵩山群復背斜的核部。
登封群的研究始於解放初期,張伯聲發表的《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台系》一文把不整合於嵩山石英岩下的片麻岩稱為“泰山雜岩”(張伯聲,1951)。後來,馬否垣(1957)命名“登封雜岩”,登封群始得名。1964年1:20萬臨汝幅區測在登封市西部君召老羊溝—石牌河一帶建立嵩箕小區太古界標準剖面。
中嶽運動使嵩山群諧調產生緊密走向近南北,軸面向西傾斜、向東倒轉的複式背斜和複式向斜,其內部構造極其複雜,不同等級或尺度的構造形跡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變和地質事件疊置,構造形跡極其複雜,為構造解析及研究提供了從手標本到大型構造範圍的實驗場。
嵩山群各組剖面保護區段選在出露齊全的四個地段 SD2羅漢洞一峻極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SD3獵漁溝—漲莊下元古界嵩山群無指嶺組地層剖面;SD4廟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 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剖面
馬鞍山群Pt2mn分布在本區廣大地區,岩層近東西向延伸(見地形地質圖),劃分為上、下亞群兩部分,為一套濱海—淺海相陸源碎屑沉積,底部砂礫岩,局部見巨礫,岩性較單一,層位穩定,為紫紅色中厚—巨厚層狀中—粗粒石英岩狀砂岩。(見圖6-1-9)與下伏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
五佛山群分布在木區嵩山西坡到偃師佛光峪一帶,為淺海相陸源碎屑沉積,岩性主要為灰色、背色中厚—薄層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頁岩建造,自下而上劃分為葡萄峪組、駱駝畔組、何家寨組。與上覆地層寒武系辛集組呈角度不整合關係,此為少林運動的不整合面。
對於少林運動在五佛山區所形成的構造形態,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動構造系統”。下伏系統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馬鞍山群;葡萄峪組為主潤滑層,底面為主滑面;駱駝畔組、何家寨組屬於滑動系統。重力滑動構造使本區產生了特有的“飛來峰”和“構造窗”及許多滑動構造景觀。選取露頭好,層序完整的峽口—何瑤剖面做為馬鞍山群、無佛山群保護段。
本區由於晚元古時期葉舞運動使嵩箕地區隆起,處於受剝蝕狀態,大部分地段缺失震旦紀沉積,僅南部有羅圈組的出露。

中生界三疊系剖面

三疊系地層發育齊全,為一套陸屑復理石式沉積建造,含豐富的輪藻、介形蟲、雙殼類及植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層序上劃分為三統六組;下統劉家溝組(T1l)、和尚溝組(T1h)、中統二馬營組(T2e)、油房莊組(T2g),上統椿樹腰組(T3c)、譚莊組(T3t),岩石中具泥裂、波痕、槽溝、雨痕等層而構造反映當時沉積環境屬內陸河流、河流三角洲、濱湖—淺湖沼澤等複合成因的沉積環境。(圖6-1-13)。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剖面

區內第三系分布零星,多為第四系覆蓋,少量溝谷中可見露頭,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崗坡地帶,根據岩性特徵和岩層上下接觸關係,分為下第三系陳宅溝組(Ec)和上第三系洛陽組(NI)。陳家溝組在告城李家外、肖家溝一帶出露較好,發育完整,為一套碎屑沉積建造,洛陽組主要分部於西部登封周家溝、北旨村、大龍屋等溝山前壟崗帶,為一套碎屑岩沉積建造,為山麓洪積—湖泊沉積環境。
第四系分布廣泛,出露面積廣,約占本區的40%,主要分布於穎河兩岸和嵩山南北兩側的山麓地帶,由鬆散的碎屑沉積物組成,局部呈半膠結狀態。各統地層發育較好。出露齊全,成因類型複雜。以沖積、洪積、冰磧為主,次風積、殘積、坡積、沼澤及牛軛湖沉積等,多為複合成因類型,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的良好區域。區內黃土、砂、礫層發育,其中賦存豐富的粘土礦和砂礦。根據古生物組合,成因類型、岩性岩相、地貌特徵、層位關係和考古資料等,第四系劃分為下更新統(Qlgl),中更新統(Q2al-pl),上更新統(Q3al),全新統(Q4),各地層剖面。
第三系、第四系剖面保護地選在出露、發育良好的登封告成李溝唐莊一帶。

古生物化石

岩石(含沉積岩、火山岩、變質岩及特有成分結構、構造)區內岩漿岩主要為中基性岩脈或岩牆及花崗岩體,主要為嵩陽期、中嶽期構造運動伴隨的岩漿侵入。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太古代侵入岩為閃長岩、斜長花崗岩、輝綠玢岩,呈小岩株或脈岩產出,侵入各類片麻岩或者老岩體內,一般數米至數十米,大者300-400米,岩石深受變質,片理髮育。
早元古代末伴隨中嶽運動的岩漿活動,根據侵入時間的前後,可分兩個序列。基性岩體—偉晶岩脈—石英脈系列,以及花崗岩—輝綠岩—石英斑岩系列。形成兩個較大的岩體——石稱花崗岩體、向家寨花崗岩體。其它均沿裂隙貫入,形成岩脈或岩牆。石稱花崗岩體出露面積約70km2,侵入到嵩山群中;白家寨花崗岩體出露約4km2,被馬鞍山群不整合覆蓋。兩個岩體代表了中嶽運動晚期的異地花崗岩。

礦物構造

嵩山地區近三十億年的地殼發展歷史,可分成太古宙(登封群Ar)、早元古界(嵩山群Pt1)、中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及顯生宙四大階段或巨旋迴。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地質事件組合,特別是地殼運動的多幕性,留下多期變形的構造特徵,構成各自的形變歷史序列。
根據嵩山地區不同時期的沉積建造及各建造之間發生的構造運動,將區內沉積劃分為四個構造巨旋迴,八個構造旋迴和四個構造亞旋迴。
重要礦床
古採礦遺址
冰川地質
地質災害
工程地質
水文地質

土壤

地貌景觀(岩熔地貌、凍融地貌、冰川地貌、(現丹霞) 地貌、風成地貌(雅丹、風積)、火山地貌、海岸地貌、黃崗岩地貌、砂岩峰林地貌、變質峰林地貌、土石林地貌、峽谷地貌、構造地貌)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蜂峻撥,峰峰誘人。山中湧泉、天溪、飛瀑、龍潭,細流滾涌、珠霧飛濺。青山綠水構繪了嵩山既雄偉又秀麗的景色。嵩山素有二十景,以詩為證:“月滿嵩門正中秋,軒轅早行霧中游。穎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陰溽暑收。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龍潭貫珠瓊漿飛,嵩陽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線,御寨落日蒼谷口。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賓座山頭。石筍鬧林柏濤滾,珠簾飛瀑震山吼。高峰虎踞雲天嘯,猴王觀天盼解咒。熊山積雪稱奇觀,峻極遠眺大池悠。” 嵩山景色驚險處讓人魂飛魄散,迷人處使人逗留忘返。奇觀令你盤桓,佳致命你留連。而此,自古以來吸引了眾名帝王將相、文人學士、高僧名道、騷人墨客等來嵩山禪祭、隱居、傳道、講學、習武、遊覽,成為世人嚮往的遊覽勝地。

區域構造

組合情況(景系、景群、景點、景物) 分布情況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特徵性(與國內、外比較)
保護狀態
形成史
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主要保護清晰、完整保存下來的嵩山地區近三十億年地殼歷史發展重要轉折時期的三次前寒武紀造陸和造山運動——嵩陽運動“(23億年±), “中嶽運動”(18.5億年±),“少林運動”(5.7億年±),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面及典型構造形態遺蹟;嵩山地區小範圍內連續、完整出露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記錄著地質構造演變歷史的變質岩、沉積岩地層層序,即地學界稱之的“五代同堂”,以及各期構造運動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

深遠意義

來源:央視國際網路

地質背景

嵩山位於華北古陸塊南緣,嵩箕地塊的北中部。地層出露齊全,構造形跡清晰。該區基底岩層為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層,屬海底基性火山噴發及淺海碎屑岩、粘土岩相,岩層遭受區域變質和混合岩化。此後,轉為蓋層沉積,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早期,主要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缺失晚奧陶紀至早石炭紀沉積。晚古生代中期為海陸交替粘土質岩-夾含煤建造)沉積,晚古生代後期為陸相含煤建造和陸相碎屑岩建造。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為內陸斷陷盆地碎屑岩沉積。區內地層層序清楚,徽體古生物遺蹟和古生物化石豐富,接觸關係清楚,岩相、厚度變化穩定,具有穩定地塊的沉積特徵。基底岩層經嵩陽運動和中嶽運動改造,表現為緊密的、複雜的褶皺形態,呈近南北向構造。蓋層主要表現為升降運動,經歷了少林、晉寧、燕山、印支、喜山運動,以強烈的斷裂活動為主,褶皺運動次之,多形成近東西向的開闊背向斜。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各期構造運動均伴隨有岩漿活動。嵩陽期以海底火山噴發為主,基性火出噴髮夾中酸性火山噴發,均受深變質作用而形成變質岩石。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中嶽期的岩漿活動為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以後的構造期,岩漿活動微弱。

地質遺蹟類型

(1)“嵩陽運動”(SG1)不整合界面遺蹟三處。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 SG1—1龍山頭不整合遺蹟;
● SG1—2玄天廟不整合遺蹟;
● SG1—3石船北不整合遺蹟。
(2)“中嶽運動”(SG2)不整合界面遺蹟三處。
● SG2—1少林水庫水壩西山坡不整合遺蹟;
● SG2—2尖哨不整合遺蹟;
● SG2—3大嶺不整合遺蹟。
(3)“少林運動”(SG3)不整合界面遺蹟二處。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遺蹟;
● SG3—2塔水磨不整合遺蹟。
(4)“五代同堂”(SG)地層剖面遺蹟九處。
● SD1石牌河—老羊溝太古界登封群地層剖麗;
● SD2羅漢洞—峻極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
● SD3獵漁溝—張莊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嶺組地層剖面;
● SD4廟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
● 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
● SD6峽口—何瑤中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層剖面;
● SD7關口—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地層剖面;
● SD8新新煤礦—陳樓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地層剖面;
● SD9告成賈溝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剖面。
綜上所述,選擇構造遺蹟保護對象八處;典型層型地層剖面保護對象九處。共十七處。

三大構造運動遺蹟

(1)“嵩山運動”構造遺蹟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1951年張伯聲在嵩山創名,是指發生在早元古代嵩山期沉積以前的一次強烈造山運動,使太古代綠岩地體登封群遭受了經向構造變形,從而奠定了華北陸塊的基地層序與構造面貌,蓋在登封群各組不同層位之上。嵩陽運動的界面既是不整合面,又是一個古風化面,還是一個順嵩山群底面的滑動斷裂面。不整合界面在嵩山地區多處可見,如登封城北龍山頭、登封玄天廟、登封市老母洞北石船等處。
(2)“中嶽運動”構造遺蹟
1954年張爾道先生創名,指發生在中元古代馬鞍山群沉積以前的一次強烈造山運動,馬鞍山群以高角度不整合覆蓋於嵩山群及登封群之上,中嶽運動奠定了結晶基底地層的構造基礎。
中嶽運動塑造了嵩山群主題近南北向的構造形態。形成了極為複雜的褶皺帶,其間不同等級、不同尺度的構造形跡結合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變和地質事件疊置在一塊,構成一幅複雜的構造圖象。中嶽運動的結果,使整個嵩山群諧調地產生緊密的、走向近南北、軸面向西傾斜、
向東倒轉的複式背斜和複式向斜。每個復背斜和復向斜又由一系列次一級和大小不等、形態相當複雜的同斜倒磚褶皺疊加、組合而成,次一級褶皺中又發育著劈理、片理和石香腸、窗棱構造等,復背斜和復向斜相間分布、翼翼嵌聯、互相過渡。軸面傾向由陡到緩逐漸變化,出現一系列斜歪、平臥乃至翻卷褶皺。與褶皺構造伴生的還有斷裂構造及岩漿活動。
(3)“少林運動”構造遺蹟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1959年王曰倫先生創名少林運動,為發生在前寒武世的一次構造運動。在華北古陸塊上,它的表現呈明顯的沉積間斷,寒武系下統饅頭組與前寒武系分界清楚,饅頭組底部雜色頁岩下均有侵蝕面存在。出於對該運動性質的認識尚不統一,故命名各異,薊縣地區稱薊縣運動,皖北稱霍丘運動。
地處華北古陸塊西南邊緣的嵩山地區,少林運動表現為明顯的交角不整合,寒武系下統饅頭組之下的辛集組底部礫岩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五佛山群何家寨組之上,或超覆於馬鞍山群或嵩山群之上。這一角度不整合界面在玉寨山-嵩山北坡及五指嶺、尖山一帶到處可見(見照片集),尤其是少林寺西山露頭良好,界面清晰。一目了然。故稱此構造運動為“父林運動”。少林運動在本地區表現為不均衡的升降運動,使少林旋迴形成了近東山向的平緩開闊褶皺,並伴有與褶皺構造軸線相平行或近於垂直的斷裂組合。對於少林運動在五佛山區所形成的構造形態,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動構造”的觀點和理論。他們認為由於南部基底塊斷翹起,在重力控制下,上覆地層經過長期流變—斷裂—滑動的複雜發展過程,而形成表層滑動構造。滑動構造的下伏系統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葡萄峪組是主要潤滑層,其底面為主要滑面;駱駝畔組、何家寨組屬於滑動系統(其中何家寨組內還有次一級的滑面)。重力滑動構造使本區產生了特有的“飛來峰”和“構造窗”。
登封群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深並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岩層,據區域變質作用特點、變質岩岩石組合特徵及原岩建造特點,劃分為三個組:石牌河組(Ars)、郭家窯組(Arg)、老羊溝組(Arl)(據1:20萬許昌幅區測)。石牌河組主要由斜長角閃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及黑雲變粒岩組成,原岩為中基—中酸性火山岩;郭家窯組主要由斜長角閃片岩夾二雲石英片岩組成,其中夾大理岩鐵礦層,原岩為基性火山岩夾少量泥鈣質沉積;老羊溝組出露於登封群頂部,以石英片岩或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反映其原岩為粘土質及半粘土質沉積建造特點。登封群屬於太古宙海槽環境下發育的火山沉積組合,普遍遭受區域變質和混合岩化。登封群經歷了多期褶皺、斷裂和變形,不僅有嵩陽運動的痕跡,還有中嶽運動的變形烙印,加以多期變質作用、岩漿活動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改造,其構造面貌極為複雜,是研究古老地層構造變形的理想場所。登封群與上覆嵩山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早元古代嵩山群剖面
嵩山群分布於西起鞍坡山,東至密縣尖山的廣大地區,總面積為400平方公里,構成了嵩山群峰主體。
嵩山群是一套經歷了多期變形和變質作用的沉積變質岩系,區域變質程度達綠片岩相。根據沉積旋迴和岩性特徵共分四組,由下而上為羅漢洞組、五指嶺組、廟坡組及花峪組。與下伏登封群、上覆中元古界及寒武系地層為不整合接觸關係。
(5)古生界剖面
寒武系在嵩山地區發育齊全,主要分布在嵩山大背斜的北翼,自下而上分三統八組,在登封唐莊關口—教糧坑—鞏縣涉村剖面上可見寒武系全部地層,並可見辛集組關口砂礫岩角度不整合在嵩群上,該段地層露頭好,化石豐富,被列為保護段(總體規劃圖SD7)。
古生界地層缺失中奧陶統以上層位及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說明本區下馬家溝期末地殼抬升為陸地,並經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才接受沉積。
因第四系覆蓋和斷層破壞,石炭系地表出露零星,僅申家 出露較完整,其他地段主要依靠鑽孔資料。中統本溪組(C2b)為鐵鋁層,屬淺海相沉積,產山西式鐵礦,上統太原組(C3t)為一套海陸互動相的含煤建造,其中有可採煤層。本組含豐富的蜓類、蜿足類、苔蘚蟲等化石,剖面保護段地區在新新煤礦—陳樓一帶見規劃圖。
二疊系,在本區西部出露較好,二疊係為區內主要含煤岩系,與上覆石炭系,下伏三疊系地層為整合接觸。

重要成果

概況分析

嵩山位於華北板塊南緣,其所展示的近三十億年漫長地質構造歷史、完整的地層序列,錯綜複雜紛繁多姿的構造形跡以及蘊藏著的豐富礦產資源,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和地質工作者來到此地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和研究。六十年代以來有關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均對木區投入了大量的工作,提交了不同類型和等級的報告、專著和論文等,大大提高了本區的地質研究程度,使之成為中外地質學家憧憬和矚目的地質場所。
幾十年來許多中外地質學家慕名而來,相繼而至,不辭辛苦,足遍本區,對區內地層和構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950年,張伯聲對嵩山進行地質調查,確立了“嵩陽運動”;1954年,張爾道在嵩山地區地質調查確立了“中嶽運動”,1958~1959年王曰倫等對嵩山地區進行路線地質研究,提出了“少林運動”的存在;1958年以來馬杏垣等對五佛山的層序劃分和嵩山構造變形史進行了詳細研究,建立了區內“重力滑動構造系統和模式”,以上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區的地質研究基礎。六十年代以來,河南省地質局區測隊和武漢(北京)地質學院等單位相繼開展了包括嵩山地區的1:20萬和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965年和1977年1:20萬臨汝幅、許昌幅對區內基底與益層構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北京(武漢)地院、西北大學、南京大學、西安地院以及省內各系統的有關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均對本地區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發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專著和論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區地質研究程度。
嵩山地區伴隨著歷次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形成了豐富的內、外生礦產,發現的有煤、鐵、鋁土礦、磷礦、白雲岩、石英岩、水晶、油石、粘土礦等,較大的礦區有登封新新煤田,登封莊頭鋁土礦、粘土礦等,針對這些重點找礦地區,作了詳細地質勘探工作。
嵩山不僅是地質學家的舞台更是眾多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北京—武漢地院、西北大學、鄭州地校、河南大學、焦作礦院都把嵩山作為培養未來地質學者的基地。幾十年來,以嵩山為師,成百上千的師生一次又一次來到它的身旁學習、實踐和認識。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是地學界的知名人士或單位的技術骨幹。有多少莘莘學子都幢憬和嚮往這一片神秘的地方。
另外我們國家總理溫家寶畢業論文為《嵩山地質結構》。

評價等級

嵩山地區在20km2的範圍內,清晰的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18.5億年、5.7億年的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所形成的沉積間斷和角度不整合遺蹟,是世界前寒武紀構造典型發育區之一;嵩山地區在不足400km2範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著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變質岩、沉積岩地層層序,被地學界稱為“五代同堂”。加之伴隨歷次構造運動的岩漿活動和豐富的內、外生礦產等,被地質工作者譽為“地質博物館”、“地學百科學書”。實屬全球罕見。《中國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不整合遺蹟》列入《地界地質遺址名錄》中東亞區優先一等,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十分珍惜的地質遺蹟。把這些地質遺蹟保護起來是造福乾秋的事業。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嵩山地質遺蹟是對嵩山地區乃至全際演化過程中地質歷史演化階段提供主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蹟及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符合《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九條地質遺蹟保護區的國家級分級標準:
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蹟;
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
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故而嵩山地區的地質遺蹟應列為國家級保護區實施一級保護。

相關景觀

人文景觀(文化、摩崖題刻)
嵩山文化的發展歷史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就已開始,現發掘有新石器遺址(八方石器遺址、穎河兩岸遺址、唐莊新石器遺址、焦河康村遺址、胡杜墳原始坑穴居遺址)五個;冶鑄遺址(告成戰國冶鐵遺址、大冶沙溝冶鐵遺趾、冶上村冶鐵遺址、冶銅遺址)四個;春秋戰國——漢代古城遺址(古陽城遺址、王城崗遺址等)七個;曲河廟宋瓷窯遺址一個。古文化、古科技遺址遍及風景名勝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縮影。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
風景名勝區內,人類文明的產物——寺、廟、宮、觀、庵、洞、壇、台、闕、院、碑、塔等等舉目即拾。據統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二台、三闕、一院,碑刻數百通,寶塔二百七十餘座。真可謂歷代典型建築大薈萃,藝術境界巧奪天工,是祖國少有的建築藝術寶庫。
嵩山風景名勝區內的人文景觀有142處,其中有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法王寺;有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嵩岳寺塔;我國最古的天文台——觀星台;最古的漢代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武術和禪宗聖地——少林寺;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和道教道場——中嶽廟;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最大規模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等等,足以說明嵩山——這個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是名勝之鄉,文物福地。
嵩山地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三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十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十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歷史上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百科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