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CDC)下屬的獨立法人機構,其前身是病毒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病毒所),成立於1963年,原屬中國醫學科學院,自1983年起劃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領導。2002年1月23日,病毒學研究所正式更名組建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 隸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前身:病毒學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63
研究機構,學術交流,重要貢獻,主要職能,

研究機構

病毒所曾是綜合性的醫學病毒學研究機構,是全國病毒性疾病的研究中心、技術指導和諮詢中心,以及培訓中心。擁有職工總數24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曾毅),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侯雲德、洪濤),副高職以上研究人員65人,中級研究人員39人,初級研究人員63人。設有9個研究室(包括依託於病毒所的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研究組和1個信息中心。

學術交流

自1982年起,病毒所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病毒參考與研究合作中心,與世界各國病毒學研究機構和科學家有著廣泛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自1988年起,病毒所成為國際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ICGEB)北京中心,還有6個國際和國內的研究中心附屬於不同研究室。另外,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掛靠在病毒所,中國微生物學會和中華醫學會兩個雜誌均掛靠病毒所進行出版工作。

重要貢獻

病毒所自成立以來,為我國醫學病毒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一大批病毒病防治科研人員。從1978年以來,病毒所承擔並完成了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44項,部級獎勵77項,其它獎勵18項。病毒所每年在讀的研究生70名左右,截止到2001年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45名,碩士研究生205名,有14名博士後人員出站。

主要職能

新成立的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是我國專門從事病毒病預防控制的衛生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為:
1.為擬訂與病毒病預防控制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標準、規範、預案及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開展防制策略和控制措施的研究。
2.為政府病毒病預防與控制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科學、全面的病毒病監測與流行資料等技術支持和參考意見。
3.為地方病毒病控制與預防提供指導意見和科學技術服務。
4.對重大疫情進行現場監控與處理。
5.對計畫免疫中病毒疫苗使用效果進行評價。
6.從事國際合作, 聯防世界範圍的病毒性傳染病。
7.建立完善的病毒病監測網路,對全國病毒病流行情況進行監測、信息收集、處理上報和專項分析,進行病毒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生態學、遺傳變異等研究,為疾病監測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8.建立完善的病毒檢測與參比實驗室系統,對病毒進行分離檢定,進行病毒病原學、免疫學、病毒結構與功能、病毒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等研究,為病毒鑑別診斷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9.促進病毒診斷、疫苗和治療等病毒生物技術發展,為病毒病預防與控制提供新技術、新方法。
10.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醫學人才的培養。
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設有5個行政機構,11個專業科室,3個院士實驗室,一個後勤服務中心,承辦兩個病毒專業雜誌。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暫時依託於病毒病所。
5個行政機構:病毒病所辦公室、黨群工作處、疾病控制與科學技術處、財務處、人力資源處。其中疾病控制與科學技術處下設兩個相對獨立機構:病毒監測信息處理中心和實驗儀器中心。
11個室和中心,其中8個疾病預防控制室,3個疾病預防控制支撐中心,分別為:朊病毒室、肝炎病毒室、腹瀉病毒室、流感病毒室、出血熱腦炎病毒室、腫瘤病毒室、脊灰病毒室、麻疹病毒室、病毒應急技術中心、病毒資源中心、圖書網路中心。
三個院士實驗室:曾毅院士實驗室、侯雲德院士實驗室、洪濤院士實驗室。
兩個雜誌編輯部:病毒學報編輯部(中國微生物學會)、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編輯部(中華醫學會)。
後勤服務中心,為病毒病所後勤機構。作為後勤改革的過渡形式,病毒病所後勤服務中心人員由陶然科技服務中心(陶然科技服務中心為病毒病所二級法人機構)代管,按企業形式運行,待條件成熟時與病毒病所剝離,實行後勤社會化。
病毒病所設有6個國家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中國CDC朊病毒檢測中心、國家流感中心、國家蟲媒病毒研究中心、亞太地區脊灰參比實驗室、國家麻疹實驗室、全國醫學病毒毒種保藏管理中心。以上國家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分別設在11個疾病預防控制室和疾病預防控制支撐中心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