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胃炎

疣狀胃炎(VG)是由Moutler和Corner於1947年報導的一種內鏡下形態——內鏡下呈扁平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的胃黏膜病變,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狀或痘疹狀突起的一種慢性胃炎,病變多見於胃竇部。

基本介紹

  • 別稱:慢性糜爛性胃炎
  • 英文名稱:gastritis verrucosa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胃竇部
  • 常見病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免疫機制異常、高酸
  • 常見症狀:上腹痛,上腹脹,噯氣,反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

病因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
據國內外報導,HP感染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機制異常
部分學者認為疣狀胃炎可能與變態反應有關。
3.高酸學說
消化性潰瘍雖然非直接來自疣狀胃炎,但二者並存的機率很高。認為疣狀胃炎與胃酸高有關。H+逆擴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細胞所至。且合併此病者,潰瘍難癒合或易復發。本病與消化性潰瘍的分布年齡相似,多見於青壯年患者。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有上腹痛,以隱痛,脹痛多見無規律性。其次是上腹脹,噯氣,反酸。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現嘔血、黑便)。少數病例可無症狀。雖然形態學和組織學上有獨特改變,但臨床表現和普通型慢性胃炎無區別。

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胃腸道鋇餐檢查。

治療

治療多為對症治療,藥物包括制酸劑,H2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同時應避免服用可使症狀加重的藥物和食物。復發和惡化多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