疐

疐,zhì,漢語辭彙,意思是絆倒;停滯;阻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疐
  • 部首:疋
  • 筆劃:14
  • 筆順編號:12452512152134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zhì
<動>
絆倒 [trip and fall]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詩·豳風·狼跋》
又如:跋前疐後(狼前進時會踩著下巴底下垂著的肉,後退又會被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停滯;阻礙 [stop;hinder]。如:疐跋(困難);疐便(難易)
相關詞語: 滯疐 跋胡疐尾 跋疐 忿疐 進退跋疐 流離顛疐 前跋後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陟利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至。頓也。《說文》礙不行也。人慾去而止之也。
又頓也,跲也。《爾雅·釋言》疐,仆也。《詩·豳風》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傳》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疏》退則跲其尾,謂卻頓而倒於尾上也。
又《廣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與蔕同。《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禮·曲禮》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士疐之。《疏》疐謂脫華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