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龍

畸形龍

畸形龍又名培羅龍,屬蜥臀目,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畸形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型亞目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分類與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畸形龍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培羅龍
畸形龍畸形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pelorosaurus
發音( pronounced)→ pe-low-roh-sawr-us
含義( meaning)→ monstrous 巨大的,畸形的,怪異的,恐怖的,凶暴的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
macronaria 大鼻龍類
camarasauromorpha 圓頂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巨龍形類
屬( genus)→ pelorosaurus 畸形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p. conybearei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p. mackesoni
p. leedsii
p. humerocristatus
p. becklessi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p. praecursor= p. humerocristatus
p. megalonyx= p. humerocristatus
p. manseli= "ischyrosaurus" manseli
p. hulkei= ornithopsis hulkei
p. armatus= p. conybearei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早期 valanginian to aptian
分布( found in)→ 英國| 葡萄牙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 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長24米
推測體重( mass)→ ...
發現者( discoverer)→ 趙喜進(zhao),1985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趙喜進(zhao),1985

簡介

畸形龍(屬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畸形龍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龍的身長約24米。它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38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它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它們覆蓋著六角形鱗片。

歷史

畸形龍是最早被鑑定為恐龍的蜥腳類,但並非最早被發現的蜥腳類恐龍。在1841年,理查·歐文(Richard Owen)發現鯨龍,但將它們歸類於大型海洋生物,類似鱷魚。直到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畸形龍鑑定為恐龍後,才發現鯨龍也屬於恐龍。
畸形龍與鯨龍有者複雜的分類歷史。鯨龍的模式種是短體鯨龍(C. brevis),是由理查·歐文在1842年根據數個發現於早白堊紀的化石而建立,其中數個化石後來被發現屬於禽龍。在1849年,Melville將部份化石材料命名為康氏鯨龍(P. conybearei)。但其中部分應為禽龍的化石,而蜥腳類的化石應被重新列為短體鯨龍。因此,康氏鯨龍是短體鯨龍的次客觀同物異名。
在1850年,吉迪恩·曼特爾在沒有發現康氏鯨龍的化石是個嵌合體的狀況下,認為康氏鯨龍與短體鯨龍之間有足夠的不同處,足以成立個別的屬。曼特爾最初打算將它們命名為Colossosaurus,但他發現colossus在古希臘文中意為“雕像”,而非“巨人”,因此改名為康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conybeari)。在之後幾年,許多新發現標本被歸類於畸形龍與鯨龍。
由於這一連串錯誤,畸形龍曾經被視為鯨龍的次客觀同物異名。由於沒有新的標本被歸類於短體鯨龍,由Phillips在1871年建立的牛津鯨龍(C. oxoniensis)反而成為鯨龍屬中最多化石的種。由於牛津鯨龍的化石出土於英國的另一個地層,時間為侏羅紀中到晚期,年代較短體鯨龍更早。在1970年代,古生物學家認定牛津鯨龍是種更原始的蜥腳類恐龍,與短體鯨龍不同,足以成立新的屬。但這樣會造成矛盾處,畸形龍與鯨龍將成為同種生物,畸形龍成為無效名稱,鯨龍必須更改屬名。為了避免此種狀況,古生物學家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與約翰·馬丁(John Martin)在2003年對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提出要求,將鯨龍的模式種從短體鯨龍更改為牛津鯨龍,保留康氏畸形龍,停止使用短體鯨龍。

分類與種

畸形龍屬於腕龍科。過去有許多的種被歸類於畸形龍屬,但大部分的狀態為可疑。畸形龍成為歐洲蜥腳類的“未分類物種集中地”。最近幾年已有許多研究糾正這些混淆。
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模式種,由Melville在1849年建立。某些科學家主張康氏畸形龍本身是個疑名異名有:康氏鯨龍(C. conybearei)、康氏鳥面龍(Ornithopsis conybearei)、短體鯨龍(C. brevis)、短體畸形龍(P. brevis)、短體魯鈍龍(Morosaurus brevis)、武裝畸形龍(P. armatus)、Oplosaurus armatus、凡登側空龍(Pleurocoelus valdensis)、以及凡登星牙龍(Astrodon valdensis)。肱冠畸形龍(P. humerocristatus):疑名,異名有肱冠鯨龍(C. humerocristatus)與肱冠鳥面龍(O. humerocristatus)。麥氏畸形龍(P. mackesoni):疑名,現為麥氏恐梁龍(Dinodocus mackesoni)的異名。貝氏畸形龍(P. becklesii):與貝氏魯鈍龍(M. becklesii)同義。赫克氏畸形龍(P. hulkei):現為赫克氏鳥面龍(O. hulkei)。利氏畸形龍(P. leedsii):疑名。與利氏鳥面龍(O. leedsii)、利氏似鯨龍(C. leedsii)、利氏鯨龍(C. leedsii)同義。曼氏畸形龍(P. manseli):疑名。與曼氏鳥面龍(O. manseli)、莫里尼龍Morinosaurus typus)是相同物種,現為曼氏公平龍(I. manseli)。巨爪畸形龍(P. megalonyx):疑名。現為巨爪巨太龍(Gigantosaurus megalonyx)的異名。先驅畸形龍(P. praecursor):現為先驅新牙龍(Neosodon praecurso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