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

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

《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第1輯)》是為中小學生而編的,但對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家長乃至其他社會公民來說,也不失為一部好讀本。其意在此,其意也深。陳曉光主編的《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第1輯)》選取的這些傑出人物,無一不對國家、民族有巨大貢獻,也無一不深受社會的尊崇和愛戴。在這些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乃至普通勞動者的身上,既體現了立志勤學、愛國愛民、尊師敬業、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又凝聚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等時代精神。他們以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譜寫著當代中華美德一個個動人的樂章。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271頁
  • 開本:16
  • 作者:陳曉光
  • 出版日期:2007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陳曉光主編的《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第1輯)》選取的這些傑出人物,無一不對國家、民族有巨大貢獻,也無一不深受社會的尊崇和愛戴。在這些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乃至普通勞動者的身上,既體現了立志勤學、愛國愛民、尊師敬業、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又凝聚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等時代精神。他們以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譜寫著當代中華美德一個個動人的樂章。

圖書目錄

袁隆平百折不撓搞科研
許振超勇破世界紀錄
衛士的忠誠
“一代神刀”吳孟超
播灑法律陽光的人
吳仁寶的故事
慈愛無垠霍懋征
無聲舞者的快樂人生
魯冠球美德故事二則
何達平坦坦蕩蕩行事做人
顧明遠——選擇耕耘,堅守一生
讓國旗飄揚在法國上空
“鞋王”汪海的故事
劉彭芝——為夢想插上翅膀
他用愛托起了希望
陳吉紅——華中數控的一支“標桿”
禮花一樣的絢麗人生
讓歲月見證忠誠
勞模宋明德的人生故事
少年張思民
中華赤子鐘志華
振翅飛翔的滄州雄獅
讓想像展翅飛翔
一身正氣的好書記
“愛琢磨”的陶藝家
一路艱辛一路歌
仁者李錚
時刻把責任放在心上的人
魏書生——心誠智亦高
小裁縫邁向航天工程
一個愛講奉獻的人
焊花燃燒的青春最動人
問鼎“珠峰”
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人生
時刻想著民眾
李希貴——敢於突破
范現國——為創新而求索
藥海尋寶濟世人
一份特殊的協定
勇闖難關的陳朴先
寫滿故事的人生
真人曹德旺
熊文清奮不顧身救旅客
環保先鋒田桂榮
黃鳴——用太陽能感動世界
“愛心媽媽”史改梅
馮恩洪——創造奇蹟的校長
做好每一件小事
水利專家王浩的故事
陽光照耀興學之路
沒有花邊的“新聞”
有德乃盛
生命在事業中閃光
學會畫“句號”
“高人”郭晉龍.
精心釀造美好品質
南極科學考察歷險記
一片丹心只為民
丁祖詒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
一個有志者的人生足跡
化險為夷馬寶山
林聖雄和一百所希望國小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李壽明心繫嘉陵不忘本
牛根生情系“三農”
張雙旺的名牌人格
好人康金環
一個慈善大使的愛心路
勤奮創新的王國泉
不怕挫折的劉玠
大慶精神映雲霞
捨己救人的文花枝
井岡之子——王翔
心靈的彩虹
陶一山的登攀精神
冠軍梁兵的故事
微笑天使李素麗
敢破敢立的張瑞敏
大愛仁心
妙手仁慈鐘南山
“藍領專家”孔祥瑞

文摘

醫德崇高 甘露普施病人
吳孟超的一雙手,救治了無數病人,其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名流、海外人士,更多的則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農民。他對他們一視同仁.無私地奉獻自己的才華和深沉的愛。
吳老總是親自查房,在查房時他總是教醫生們先把手在口袋裡捂熱,然後再去接觸病人身體;每次為病人做完檢查之後,他都順手為他們拉好衣服,掖好被角,並把鞋子放到病人最容易穿的位置。
一天下午5時30分,吳孟超像往常一樣開始查房。在一位剛動完手術的老人的床前,他停下了腳步。常期的肝癌病痛消耗了病人的血肉和精神,老人支持不住了,沒有食慾,連稀粥都難以下咽。吳孟超握著老人瘦得皮包骨的雙手,和藹地說:“老人家,不吃飯可不行。一點不吃,怎么跟病魔鬥爭呢?”
吳孟超邊說邊端起稀飯,一勺一勺地餵著老人。平時走路都要帶小跑的吳孟超,此時卻像個慈愛的母親,像哄孩子一樣,耐心地哄著老人。老人終於張開嘴吃飯了。他一邊吃,一邊流著眼淚。二兩稀飯,老人吃了半個小時,瘦削的臉上,重又現出生命的光澤。
“這個老人.八成是個百萬富翁!”
“不是富翁.也得是個大官!”
病房裡的病人,以及探望病人的家屬,都在悄悄議論著。可直到這位老人出院結賬時,大家才知道,他不過是上海的一個流浪漢。
在常人眼裡。年過八旬的吳孟超可謂功成名就,該享享清福了。可是,吳孟超教授雄心依舊。他說:“我現在身體很好,一天做三台手術沒問題!”不僅如此,他還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肝膽外科研究基地.辦出世界一流的肝癌研究中心,使中國的肝膽外科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閱讀提示】
有公正才有秩序,有陽光才有和諧。無論你長大後從事
什麼工作,都要做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
1966年,宋魚水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的一個偏僻小村里。在農村長大的她,小時候常常坐在田間地頭或是母親織花邊的房廊里.聽大人們聊著家裡家外發生的事:誰家被生產隊少分了兩捆柴.誰家兒媳婦受了婆婆的氣……從生產隊分柴、分糧中,她感受到公平、合理是老百姓最底層、最樸實的需要。她就想:“我要是能像包公那樣,給他們排解紛爭就好了。”1989年,她作為一個法律系的本科畢業生,走進了海淀法院的大門,實現了自己當一名法官的夙願。
在法庭上,宋魚水從不尖酸刻薄,咄咄逼人,而是輕聲細語,還時不時帶出點山東口音。但是,她依靠準確地認定事實,恰當地運用法律,顯示出司法的巨大威力,讓法律的陽光去照耀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把公正獻給你
宋魚水剛擔任經濟庭副庭長的那年冬天,老家突然來了一個親戚,找宋魚水幫忙。
看到老家的人,宋魚水挺高興的。心想:老家的人來到北京,一定要好好招待他們,想辦法讓他吃好,玩好。但誰知,老鄉一開口,卻讓宋魚水犯了難——
原來,這個親戚所在的企業有一個案子,正好就在宋魚水所在的經濟庭。案情大致是這樣:這家企業委託北京海淀區的一個廣告公司在電視台播出廣告,但電視台沒有在約定的時段播.並且播出的次數也大大減少。所以,當廣告公司催要剩餘的廣告費時,老家的企業覺得吃了虧,不願再出錢,結果被廣告公司起訴到了法院。企業領導知道他和宋魚水是親戚,就委託他到北京去說情。親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跟宋魚水講了一遍後,說道:“魚水,這事你就關照關照吧,讓我回去好做人。”
在宋魚水看來,家鄉來人,難得求自己一次,本應該幫忙。如果是其他的事,自己會毫不猶豫地去辦:如果自己是律師,也會竭盡全力去幫助訴訟。可是,她是法官,她不能因鄉情而影響司法的公正。宋魚水心裡很矛盾,也很難受,真不知道和老鄉說什麼好。看到宋魚水這樣的為難,那位樸實而又通情講理的親戚說了這么一句話:“要是真讓你為難就算了。我要做人.你更要做人.我不會怪你。”
這句話使宋魚水心中充滿了歉疚和感激。
後來.老家的企業輸了官司。輸在當初很多說好的要求沒有落在紙面上。
通過這件事,宋魚水看到:大多數老百姓托人情,只是希望得到一個公正的判決。只要公正,老百姓是會理解的。
我把真誠獻給你
“能坐下來,能聽進去”,“寬容、理解、耐心和尊重”,這是宋魚水在審判實踐中練就的職業品格。
有一家電子租賃公司,經宋魚水的手打過兩場官司,一勝一敗。他們第三次打官司時,正巧還是宋魚水承辦。
經審理查明,該公司出資30萬美元,按照南方某電視機廠的要求,買了一套顯示器生產設備.租給他們使用。但電視機廠長期拖欠租金。租賃公司要求該廠償還22萬美元的租金、逾期利息及罰息。同時,還要求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當時,這類融資租賃的案子很少,法律規定也比較原則。如何適用法律?宋魚水到處請教,收集信息,還專門買了相關的書籍資料,認真閱讀、研究。最後判決:電視機廠償付租金和逾期利息,駁回租賃公司要求罰息和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請求。
判決後,這家租賃公司有些難以接受。代理人拿著法律條文、司法解釋找到宋魚水詢問。宋魚水不厭其煩,一條一條地耐心解釋,一講就是兩個多小時。臨走時,這位代理人說:“在你這兒打官司不是一次兩次了,還真是贏得堂堂正正,輸得明明白白。”
兩天后.租賃公司將一面鮮紅的錦旗送到了海淀法院,上面寫著八個大字:“辨法析理,勝敗皆服”。
我把勇敢獻給你
宋魚水說過:“在危險面前,我不是天生的無所畏懼,而是因為我有追求和維護正義的信念。正是這種信念,給了我勇氣和戰勝邪惡的膽魄。”
1996年夏天,宋魚水受理了一件與外省市人有關的案件,被告是某地的陳某。法院曾多次向陳某郵寄起訴書,都沒能通知到本人。如果總是找不到被告當事人,就會耽誤後續的很多工作。為了案件的進一步審理,宋魚水便帶著書記員,按照原告提供的地址來到該地。
由於時間緊迫,宋魚水決定進行“夜抄”。凌晨一點鐘左右,宋魚水和書記員來到了陳某住所。敲開門後,果然見到一位形同原告描述的中年男子。
“我們是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有公司在我們法院已經起訴了你,我們是來向你送達起訴書的。”宋魚水單刀直入,說明來意。
出乎意料的是,陳某不僅堅決不收法院送達的起訴書,而且還表現得非常惱怒。一進門,他就“命令”宋魚水他們脫鞋,並且說:“別弄髒了我家的地毯!”緊接著.他又打電話叫上來兩個氣勢洶洶的彪形大漢,一左一右橫在門口,攔住宋魚水的去路。
深更半夜,人地兩生,宋魚水還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陣勢。她先讓自己鎮定了’一下,接著暗示書記員去聯繫當地的公安機關,然後在獨自面對的情況下。直視著對方,一字一頓地說:“你現在面對的是處理民事案件的法官!如果你再這樣囂張地妨礙公務,站在你面前的,就將是審理刑事案件的法官了!”
面對宋魚水的凜然正氣,外強中乾的陳某終於軟了下來。經過交涉,當事人不得不在送達回證上籤了字。
我把智慧獻給你
北京海淀法院地處中國的矽谷一一中關村,處在經濟發展的前沿。2002年,宋魚水通過競崗,成為了全國第一家基層法院智慧財產權庭——海淀法院智慧財產權庭的庭長。
2002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發生了一件某著名學者訴一家數字圖書館的侵犯著作權糾紛案。
數字圖書館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過去圖書館是“書上架”,數字圖書館是“書上網”。當時,對數字圖書侵不侵權,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更沒有審判實踐。這起案件的審理,不僅影響到雙方當事人的實際利益.而且事關中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眾人矚目,翹首以待。宋魚水和她的法官同事們,知道這起案件的分量。他們把探索法律前沿問題和園區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融合在一起,查資料,搞論證,找依據。他們認為,這個公司不屬於公益性的,其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數字使用方式會給著作權人帶來更大的損害和影響。因而判決:構成侵權。這個案例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著作權侵權案件之首。
像這樣“全國首例”、“全國第一起”的案例,宋魚水和她的同事們辦理了多起。針對近幾年來網際網路糾紛、著作權侵權、不正當競爭、侵犯商業秘密等案件的大量出現.宋魚水和她的同事們著眼發展大局,創新適用法律,通過追求法律精神,給出明確判斷,既保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法律與社會行為規範的整體互動.又引導了一個行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我把親情獻給你
為了工作,宋魚水把不滿周歲的兒子送回山東老家,請父母照料。
有一次,她回老家去看兒子。當她蹲在兒子面前,滿懷欣喜地伸出雙臂,輕聲叫著兒子時,兒子卻緊緊貼在姥姥懷裡,不肯答應,只是不斷用眼睛的餘光偷偷打量這個陌生人。
“兒子不認識我了!”
在淚光中,時間似乎凝固了。
過了好一會兒,兒子的眼神才開始變得熱切,伸出小手試探著觸了一下她的臉頰。突然,他一頭鑽到媽媽的懷抱里,輕輕地叫了一聲:“媽媽!”
宋魚水的心一下子被揉碎了,猛然湧起的酸楚和委屈使她淚流滿面。
假期一滿,她毅然把孩子帶回北京。她說:“為了工作,我可以暫時把孩子送回老家;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母愛,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2004年12月7日,是兒子的12歲生日。因為工作忙,媽媽竟然把兒子的生日給……P12-15

序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一脈,為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中華民族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基本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的“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歷史的接力棒已交到了我們手中。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這種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2006年底,本書的編者為我送來書稿,邀我作序。由於整日忙於事務,無暇分身,本想婉言謝絕,但是一瞥書名,我便又改變了主意,答應先看看書稿再說。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編者的那種社會責任感也深深打動了我。更讓我倍感欣慰和深受鼓舞的是,本書不僅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賦予了傳統美德以時代的涵義。
大凡一個民族的發展與騰飛,除了全民族的覺醒和奮鬥外,還有賴於這個民族的傑出人物。正是他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奮發向上的進取、默默無聞的奉獻,才推動了民族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在他們的身上,往往集中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美德,有傳統積澱的,也有契合時代發展而形成的。
本書選取的這些傑出人物,無一不對國家、民族有巨大貢獻,也無一不深受社會的尊崇和愛戴。在這些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乃至普通勞動者的身上,既體現了立志勤學、愛國愛民、尊師敬業、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又凝聚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等時代精神。他們以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譜寫著當代中華美德一個個動人的樂章。
胡錦濤總書記說得好,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這些傑出人物身上的富於時代意義的中華關德,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道德規範嗎?胡錦濤同志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也正是當代中華美德的精義所在嗎?
21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無疑,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尤其對於全國3億多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又是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的實踐者。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一代身上,寄託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但是,由於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各種思想相互激盪,再加上某些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不當,致使一部分中小學生道德滑坡:怕苦、怕累、懶惰、自私、經不起挫折、缺乏團隊精神觀念、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一現象勢必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編者說,本書是為中小學生而編的,但對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家長乃至其他社會公民來說,也不失為一部好讀本。其意在此,其意也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