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

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

《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是著名經濟學者徐桂華教授的經濟學文集,收入了作者關於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的論文70餘篇。包括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探討、比較經濟理論與比較經濟體制研究、上海經濟發展戰略與對策建議、新經濟與新經濟理論的若干研討等四部分。徐教授長期從事當代中國經濟的研究,書中收入的文章寫作規範、嚴謹,論證嚴密、言必有據、闡述全面透徹、深入淺出。《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對經濟理論工作者、大專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師生、政府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了解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改革實踐具有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459頁
  • 開本:16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徐桂華
  • 出版日期:2005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9043136, 730904313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經濟與經濟學研究》收集的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在各種報刊上發表的文章選集。除了必要的文字校勘外,內容均未作修改,以保持文章的原貌。我是1951年1月入伍,開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的
怎樣正確估量當前所處社會發腱階段
徹底擺脫“世紀性困擾”——計畫與市場關係專題研究報告
“可行的讓會主義股份制
對邁向國際經濟舞台的一點思索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
經濟學應重視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的轉換與創新

作者簡介

徐桂華,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12月生,男,江蘇揚州人。1951年1月參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考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學習。19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期間,曾一度調至解放日報從事新聞業務工作和報紙領導工作,並曾出任《世界經濟文匯》雜誌主編十數年現任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職稱,博士生導師。並任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世界經濟文匯》雜誌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學、比較經濟體制、比較經濟理論和當代中國經濟。曾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和省市級的重大課題研究和決策諮詢課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對策研究》、《比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初深》、《中國的所有制結構與產權制度研究》、《共有制與鄧小平理論》、《共有制與股份制》、《共有制與國有企業改革》、《各國證券市場概覽》等1O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有多項學術研究成果獲獎,其中《論“內外循環,雙軌聯動”的戰略構想》一文獲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優秀論文特等獎。

圖書目錄

一、 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工業商業都要有一點競爭
經濟改革的根本關鍵是什麼?
怎樣正確估量當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
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發展
正確認識馬恩關於無商品社會主義的論述
關於社會主義“融合經濟”的探討
論股份經濟的性質、意義和實施戰略
股份製作用機理剖析
可行的社會主義股份制
對邁向國際經濟舞台的一點思索
關於“內外循環,雙軌聯動”的戰略構想
徹底擺脫“世紀性困擾”———“計畫與市場關係”專題研究報告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思路
公有制實現形式研究
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我國農地制度的產權分析及其變革方向的探討
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成因及發展中西部經濟的基本思路

二、 比較經濟理論與比較經濟體制研究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史的探索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類型及其比較
蘭格“模擬市場”模式評析
布魯斯的“分權”模式評析
奧塔·錫克“巨觀分配計畫”模式評析
略論蘇聯經濟理論對經濟改革的影響
波蘭的經濟困境及其主要教訓
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自治理論
南斯拉夫聯合勞動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民主德國組建大型聯合企業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亞太地區經濟格局的影響

三、 上海經濟發展戰略與對策建議
上海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定位
上海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條件分析
上海儘快建成東方大港的自由港戰略
上海加快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推進戰略
上海搭建商貿大舞台的開放帶動戰略
上海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圈形”戰略
上海經濟成長因素分析及預測
上海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上海國有企業率先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操作性方案研究

四、 新經濟與經濟學理論的若干研討
論新經濟及其與資本市場的關係
新經濟、“知本”與管理新趨勢
論發展型管理理念及其方法論意義
學習馬克思關於“資產階級權利”的理論
關於社會主義商品形式問題的探討
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初探———兼談三中全會以來黨對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三大流派的比較與評析
經濟學應重視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的轉換與創新

五、 附 錄
《比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初探》序一
《比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初探》序二

文摘

我國的經濟改革的根本關鍵是什麼?有的同志認為主要是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有的認為是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有些同志則強調流通領域,主張狠抓擴大流通渠道,充分利用流通對於生產的反作用。作為改革的最初步驟,這些意見都是有道理的,在試點實踐中也已經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從建國以來的歷史教訓和我國當前的實際經濟情況來看,我們認為,肅清所有制問題上的極“左”流毒,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讓我們先回顧一段歷史。1958年“大躍進”“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引起了廣大農民的很大恐慌。1958年年底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就採取措施糾正錯誤。開始時提出要“壓縮空氣”,正確處理“熱”與“冷”的關係;反對“一平二調三收款”;反對強迫命令,瞎指揮;強調要承認和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法則;要貫徹等價交換和按勞分配原則等等。這些措施雖然都從一個個側面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依然沒有真正調動起來。後來,黨的八屆六中全會和兩次鄭州會議,初步劃清了集體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的界限,確定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方針,明確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並當眾宣布“三十年不變”。只是到這個時候,農民民眾被挫傷到最低點的生產積極性才逐漸有所回升。這個事實生動地說明了抓住所有制問題,才真正抓到了點子上,抓到了病根上。它深刻地告訴我們: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不高的生產社會化程度,既制約了合理經營的規模,也制約了人們的眼界,這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味追求“一大二公”,認為那樣才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結果適得其反,使生產力遭到很大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根本得不到發揮。
今天,我們進行經濟改革,也需要仔細地考慮一下“病根”究竟在哪裡?長時期以來,“左”傾錯誤在經濟領域的突出表現就是在所有制方面超越了階段,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超越了生產力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的程度,由此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後果,致使拿著“鐵飯碗”,吃著“大鍋飯”,效率低、浪費大等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序言

本書收集的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在各種報刊上發表的文章選集。除了必要的文字校勘外,內容均未作修改,以保持文章的原貌。我是1951年1月入伍,開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的。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回響黨和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考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學習,於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1965年被調至解放日報,歷任評論員、記者、編輯,並長期擔任黨的工作,包括黨支部書記、黨委會委員等。當時報社未設編委制,是黨委制,黨委直接管報紙,因而我也一度參與了報紙的領導工作,分管評論和理論、文藝等各個專欄、專版,並分管夜班編輯部。直到1979年8月,在闊別了15年之後,我又回到復旦大學,繼續我的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我之所以要簡略地提到上面這段經歷,是想表明,我是以調乾生身份進入大學的,並有著十多年新聞報紙工作的實踐錘鍊,這對我繼續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是有莫大幫助和教益的。它使我對現實社會經濟問題具有敏感性並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領導部門、實際經濟部門和基層經濟單位保持密切的聯繫,並不斷有所跟蹤;能較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理論更貼近現實,更直接地為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大業服務;還有一點就是有較為寬闊的社會和理論視野,並涉獵較為寬廣的研究領域;等等。這一切都使我在回到了書齋之後,又不至為書齋所局限。
收入本書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讀者從目錄中已經見到了,不再贅述。這裡只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摘其要者作一些介紹,供有興趣的讀者參閱。
讓我們先來看一篇文章:《怎樣正確估量當前所處社會發展階段》。這是我承擔的國家體改委的一項重大課題的中間成果,首先向國家體改委上報的。負責跟我聯繫的理論司陳立同志在1987年3月12日的來信中說:“寄來的兩篇文章,已在領導中傳閱了。《怎樣正確估量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一文,我已編入《中國體改研究會調研資料》第4期(1987),已送國務院印刷廠去排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篇文章,將直接送中央領導參閱。”不久,這篇文章又被國家體改委主辦的《經濟體制改革內部參考》1987年第8期(6月26日出版)全文轉載。如果說《調研資料》主要是送中央領導參閱的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