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述論

畲族文化述論

《畲族文化述論》是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志超。

基本介紹

  • 書名:畲族文化述論
  • 作者:郭志超
  • ISBN: 9787500484318
  • 頁數: 513
  • 定價:50.00 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圖書後記,

內容簡介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眾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構成的。地域文化呈現著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們各自鮮明的個性,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異彩紛呈,璀璨奪目。就以漢族地區的文化來說,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漢族地區經濟文化古今一貫的特點,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輔相成”。閩文化正是這樣一個體現著中華文化精神,又具有鮮明八閩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

郭志超,回族,福建忠安人,1949年10月生,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歷史人類學,中國民族史士導師。學術專著有《閩台民族史辯》、《閩南宗族文化》;主編和參編的書有《紀念林惠祥文集》、《譜牒研究與閩台源流》、《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閩南文化大百科全書·宗族卷》等。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畲族的來源和形成
第一節 漢唐時期的畲族先民
一 漢代的“盤瓠蠻”
二 向東南遷徙的“盤瓠蠻”
三 畲瑤的歷史淵源關係
四 鳳凰山是畲族在閩粵贛交界地區的發祥地
五 唐代早期閩粵贛交界地區的畲族先民
第二節 宋代畲族的形成
一 自稱“徭人”、“山客”:畲族形成的自我意識
二 他稱“盎”、“斜”、“畲”:畲族形成的被識認
三 廣東祖地:宋代畲族形成的核心意識表現
第二章 畲族的遷徙與分布
第一節 畲族的遷徙
一 畲族先民遷入閩粵贛交界地區
二 畲族由原住區向外遷徙
三 畲族遷徙的原因
第二節 畲族的分布第三章 社會經濟發展
《畲族文化述論》插圖《畲族文化述論》插圖
第一節 唐至明清畲族原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 唐宋元閩粵贛交界地區畲族社會經濟狀況
二 明清粵東畲族社會經濟狀況
三 清代閩西、閩南、贛南畲族社會經濟狀況
第二節 明清至民國畲族移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畲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四章 經濟生活
第一節 生產與交換
一 農業
二 副業
三 狩獵
四 交換
第二節 飲食習俗
一 主食
二 副食品
三 茶酒煙
第五章 村落與民居
第一節 村落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村落的社會環境
一 清代閩東畲村的受擾
二 清代浙南畲村的受擾
第三節 社區組織
一 撫徭土官
二 甲制
三 公益組織
四 祭祀圈
第四節 民居建築
一 一般民居
二 大型民居
三 宗祠會館
第六章 家庭與宗族
第一節 家庭
一 家庭成員角色
二 婚姻與家庭
三 分家
四 舅權
五 親職教育
第二節 宗族
一 宗族構成
二 祠堂
三 族譜編修
四 族譜內容構成
五 “河南說”與“中原說”
六 世名、郎名與法名
七 宗族管理
第三節 會館
一 山民會館的文化基礎
二 山民會館的創建
三 盤瓠信仰的凝聚力
四 山民會館的文化貢獻
第七章 畲族服飾
第一節 清代畲族服飾
一 清代畲族男子服飾
二 清代畲族婦女服飾
第二節 民國畲族服飾
一 民國畲族男子服飾
二 民國畲族婦女服飾
第三節 現代畲族婦女服飾
一 現代畲族婦女髮飾
二 現代畲族婦女服飾
第八章 畲族語言
第一節 畲語辨說
一 畲族的苗瑤語
二 畲族的“客家話
三 畲族所操語言即畲語
第二節 畲語的變遷
一 古代畲語
二 近代畲語
三 現代畲語
第三節 現代畲語方言
第九章 音樂舞蹈
第一節 畲族音樂的地方類型
一 畲族民歌的四大音調
二 閩東、浙南畲歌的地方音調
第二節 畲歌的類別
一 長篇敘事歌
二 雜歌
第三節 畲歌的唱法和習俗
一 畲歌唱法
二 嬲歌習俗
……
第十章 歲時節日
第十一章 人生禮儀
第十二章 教育體育
第十三章 民間信仰
結語 畲族文化發展的歷史思考和未來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圖書序言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眾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構成的。地域文化呈現著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們各自鮮明的個性,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異彩紛呈,璀璨奪目。就以漢族地區的文化來說,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漢族地區經濟文化古今一貫的特點,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輔相成”。
閩文化正是這樣一個體現著中華文化精神,又具有鮮明八閩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福建別稱“閩”,位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東臨台灣海峽,西枕武夷山脈;三面與浙、贛、粵依山為鄰,一面與台灣隔海相望。山海兼備的特殊地緣和豐富而複雜的歷史環境,塑造了燦爛多彩的閩文化。
上古時期,閩地的原住民,是南方土著百越族的一支閩越族。首見於先秦古籍的“閩”和“七閩”之稱,當泛指這些閩地土著。這些“善舟船”的閩越人所創造的閩越文化,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也同諸越文化產生交融,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閩越國時期發展到輝煌的頂點。閩越文化是閩文化的源頭之一,對閩文化的底層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漢晉以降,特別是唐宋時期,北方漢人以多種形式,大量地向偏安東南一隅的閩地遷徙,漢人和漢化的閩越人成為主要居民。閩文化承襲中原文化,並在漢越文化交融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

圖書後記

本書述論的畲族文化,主要指現代畲族傳統文化,反映的主要是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狀況。這種文化面貌的時段性,主要是畲族傳統文化保留比較完整,所用調查材料主要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以及民國時期,即使出版於90年代的各地畲族志,其材料也主要是來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查,以及此前的文獻資料。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查所述,也主要是傳統文化的追溯性記述。
全國畲族人口709592人(2000年),其中,福建畲族375193人(占畲族總人口的53%),浙江畲族170993人(占畲族總人口的24%),而福建、浙江畲族的主要集中在閩東、浙南,故而閩東、浙南有畲族大本營之稱。浙南畲族主要是明清時期經由閩東遷去的,是閩東畲族的擴展;另一方面,閩東畲族有部分是由浙南返遷的。本書的閩東、浙南,沿用施聯朱主編《畲族簡史》及其專著《畲族風俗志》的提法,屬文化區域概念。閩東指今寧德地區和福州地區(閩江以北),相當於清代福寧府和福州府部分轄地。本書的閩東,側重於寧德地區。浙南指麗水地區和溫州地區,相當於清代處州府和溫州府轄地,大抵是甌江流域。本書的浙南,側重於麗水地區。民國時期,畲族調查基本局限在浙南,閩東畲族調查幾乎無人問津。鑒於閩東畲族與浙南畲族文化面貌較接近,因此,民國時浙南畲族的情況可以映照出同期閩東畲族的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