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育肥

易地育肥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肉牛育肥生產制度。是在自然和經濟條件不同的地區分別進行犢牛的生產、培育和架子牛的專業化育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地育肥
  • 外文名:A long-distance fattening
  • 概念:高度專業化的肉牛育肥生產制度
  • 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的地區
  • 條件:產犢區充分利用當地草場
  • 過程:繁殖犢牛,犢牛斷奶
過程,架子牛的選取,圍欄育肥,

過程

在牧區或產犢區充分利用當地草場條件,以放牧方式飼養母牛、繁殖犢牛,犢牛斷奶後,立即或者養到1歲後轉移到精料條件較好的農區進行短期強度育肥,然後出售或屠宰。這種肉牛育肥制度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前後的美國,利用西部牧區飼養母牛,生產犢牛和架子牛,然後運到中部玉米種植地帶育肥。這樣做大大提高了牛肉的產量,改進了牛肉的品質,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發展到今天,這種育肥制度不僅僅限於一個國家範圍內進行不同地區的生產分工,而且發展到跨國搞易地育肥。美國每年從墨西哥、加拿大進口架子牛數百萬頭,英國由國外進口的架子牛占本國架子牛總數的10%,日本近幾年由國外進口架子牛的數量成倍增加,說明這種育肥制度是成功的。
在我國的草原牧區和很多山區,飼養牛的頭數較多,群體大,一般氣候比較冷,草場過度放牧,多年來這些地區養牛往往是秋肥、冬瘦、春乏,甚至死亡,一頭牛養4-5年才能出欄,經濟效益很低。採用易地育肥就可利用該地區秋肥的優勢,在進入枯草季節牛隻掉膘前,將其轉移到農區,此時正值糧食、秸稈收穫季節,採用秸稈加精料進行強度育肥,然後出售,屠宰或出口創匯。這種易地育肥技術從地理位置和溫差上大大降低了牛隻的能量消耗,緩解了草原牧區、半牧區牛多、圈舍少、草原過度放牧的矛盾,從而走出秋肥、冬瘦、春乏的惡性循環,加快牛群周轉,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發揮了農區氣候溫暖、草料豐富、管理精細的優勢。所以,易地育肥技術的推廣,對搞活牧區和農區、山區和平原的養牛業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架子牛的選取

從技術上講,易地育肥是放牧育肥和短期快速育肥或其他育肥技術的組合。其技術要點在於這兩個地區、兩種技術的結合上,即架子牛的選購、運輸及運回牛隻的恢復處理上。
(1)架子牛的選購要堅持就近的原則。架子牛的選購方法要求同其他育肥技術。
(2)牛隻運輸可分為趕運、汽車運輸和火車運輸。
①趕運:適宜短距離運輸,或汽車到不了的山區。趕運日行程一般25 - 30千米,每天行走時間為8-9小時,中途應有1-2小時的休息、.飲水、補草時間,防止急趕、快趕,嚴禁以粗暴的動作對待牛群,防止致傷致殘。
②汽車運輸:適宜中、短距離運輸,速度快,時間短,牛體重損失較小,應激反應不甚劇烈。但運費較高,運輸過程中也要注意裝卸動作不得粗暴,行車速度不得過快,防止急剎猛拐而引起致傷致殘。如果生產規模較大,應定購或改裝專用的肉牛運輸車,便於裝卸,加大容量,可以降低運輸費用,減輕牛的應激反應。
③火車運輸:適宜遠距離運輸,運費便宜。但由於火車中途編組、換車頭等,需要時間長,牛體重損失大,應激反應劇烈。火車運輸要注意,裝卸動作不得粗暴,以防致傷;按路程遠近,有計畫地攜帶飼草、水桶和貯水的大塑膠桶。途中要注意補草、飲水。火車到站停車要抓緊時間上水,這是關鍵的一環。
(3)牛隻運回之後要給牛提供乾淨舒適的環境,加強飲水,投以優質粗料,加強觀察,細心管理,讓牛隻儘快消除長途運輸中造成的應激影響,恢復體重,適應新的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進入育肥階段。水槽,育肥牛在圍欄內不拴系,散放飼養,自由採食,自由飲水,自由活動,密度較高,每頭牛占地面積4-5平方米,投餵全價混合日糧,食槽內晝夜常有草料,水槽內常有清潔飲水。據報導,此種育肥方法,不僅操作簡便,還提高管理定額。目前國內拴系育肥,一人管理20-30頭,而圍欄育肥一人可以管理200 - 300頭,適宜機械作業和規模經營。此種育肥方式適應牛的習性,可減少應激刺激,從而提高採食、飲水量,提高日增重和胴體品質。

圍欄育肥

圍欄育肥對日糧的要求要稍高一些,精飼料經燜過粉碎、膨化加入添加劑,餵前與粗飼料、青貯料混合。如能加工成顆粒料效果更佳。對牛的素質要求也高一些,最好是經過改良的肉雜牛,性情溫順,育肥性能好。一個圍欄內的牛隻的年齡、體重要基本一致或接近,有條件的最好經過去角處理。要經常觀察牛隻的採食、反芻及糞便情況,搞好圍欄、食槽、水槽的衛生消毒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