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

畲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寧縣建立了第一個畲族自治縣。在各省畲族比較集中的地區共建立了57個民族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畬族
  • 別名:山哈
  • 性質:少數民族
  • 地點:浙江省景寧縣
沿革
自稱“山哈”、或“山客”等。史書上稱“畲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種或巢居的民族。分布於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5省8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數,占總人口的60%以上。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其先民已活動於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稱為“蠻僚”。南宋時漢文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的記載。至元、明、清時期逐漸向閩東、浙南遷徙,和當地漢族雜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點。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一為外來說,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五溪蠻),遷入該地區,所謂“畲瑤同源說”;一為土著說,即源於古越人,或為當地蠻族或閩族的後裔。隋唐王朝時期,已在畲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後設定封建郡治,對畲族地區實行封建統治,標誌畲族封建制的開始。到明、清時期,畲族經濟狀況已和當地漢族地區基本一致。經濟生活以農業生產為主,也從事狩獵活動。社會組織多以同族或同姓結成村落,主要有藍、雷、鐘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輩兄弟區分的“房”組織,由族長主持祠堂與族內事務。信奉盤瓠,重祭祖,多節日與禁忌,喜唱山歌。婦女頭飾與服飾頗有特點,頭飾因地而異,有“盤龍”、“鳳凰”等式,衣服以深藍為主,飾以圖案花邊。有本族語言,各地畲語基本相通。絕大多數畲族操漢族客家方言。使用漢文字,用以記載族譜、祖圖及傳統史詩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鬥爭精神,從唐代起,經宋、元、明、清歷朝,漢文史書有關畲族歷史活動的記載,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鬥爭的歷史。近代,尤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爭時期,福建等許多畲族地區成立過蘇維埃政權,建立過革命根據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